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国防军事外交
精神丰碑矗立地球之巅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2/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担负川藏、青藏公路养护任务的武警交通部队官兵庄严宣誓。特约记者 涂敦法摄

  1954年12月25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在青藏高原的日光城拉萨,有一条“哈达”横空出世、曼舞雪山——
  它蜿蜒伸展4360公里,一头系着青海西宁,翻昆仑天险、穿可可西里、过藏北草原,劈开千年冻土、打开亘古石峡;另一头牵着四川成都,跨怒江攀横断,翻越14座峰峦起伏的大山,跨越10余条奔腾咆哮的河流。
  这一天,这条“哈达”献给了藏族同胞,挂在了世界屋脊,闪耀在地球之巅。那一刻,它驱动历史的车轮,把亘古高原带进一个全新时代;它变身补给的动脉,源源不断输送强边固防的能量;它化作情感的脐带,把祖国母亲和雪域儿女拉得更近更亲……
  这条“哈达”由两条公路交汇而成——川藏公路(时称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这两条公路在这一天同时贯通通车。为了这一天,11万大军历时4年精心织锦绣,3000英烈血染征程化彩虹。
  “两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主席作出重要批示,全面总结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既是对历史精神回响的激扬点赞,也为西藏发展和国家治理注入理想和信念的底色,提供了传之久远的精神动力。
  路的呼唤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中华民族地缘政治安全的基石、性命攸关的制高点。
  但千百年来世界屋脊却没有一条公路。无论是文成公主走了半年才到达拉萨的唐蕃古道,还是人背马驮从成都进藏一个来回要一年的茶马古道,九曲回肠、脆弱纤细,哪能承载治国安边、造福藏胞的重任?
  治国先治边,治边先修路。1950年,毛主席向人民解放军发出进军西藏的伟大号令,并指示: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当时,反动势力也妄图凭借天堑阻挠解放的步伐,国外势力蠢蠢欲动暗中插手干涉。路是跨越万山阻隔的桥梁,也是开辟崭新时代的钥匙。
  1950年3月,十八军进藏先遣部队走了一个月到达甘孜,携带的粮食全部吃完。部队坚决执行中央“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靠自己挖野菜等充饥。进藏先遣支队于当年9月9日到达拉萨后,距离内地更为遥远,既不通车又不通航,部队供应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当时,西藏反动的农奴主说:解放军不走,饿也要把他们饿走。
  “公路不通,我们就站不稳脚跟。”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说,要保证和平解放西藏,修路、运输一定意义上比打仗还重要。
  为了缓解保障难题,国家征用4万多峰骆驼(全国总共才有20万峰)从青海向西藏运送物资,一个来回要半年时间,漫漫长路平均每公里就倒下6峰骆驼。带领驼队两次进藏的西北军区进藏部队西藏运输总队政委慕生忠说:“靠骆驼驮不出西藏的繁荣,也驮不出巩固的边防!”
  1950年4月1日,修筑川藏公路的战斗打响。1954年5月11日,修筑青藏公路的工程启幕。
  路的铸造
  1954年5月11日,格尔木。
  这是世界公路史上绝无仅有的开工仪式:没有奠基石,更没有彩绸和鞭炮。工地上,慕生忠将军抡起铁镐,在戈壁滩上开挖“第一镐”。筑路队员们看到,将军镐把上赫然刻着5个字:慕生忠之墓。
  谁都明白将军的意思:如果他倒在筑路途中,这把铁镐就是他的墓碑。
  出征,悲壮而又坚定。两路筑路大军面临的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而他们没有设计图纸、没有工程机械、没有技术人员,筑路工具也如此简单:铁锤、钢钎、铁锹、镐头……
  两条西部奇路与其说是修筑出来的,不如说是他们用生命和心血铸造和浇灌出来的。当年工地上的一个个火热的镜头,虽经过60年岁月的销蚀,却仍动人心魄、感人肺腑——
  铁锹、镐头磨钝了,就在工地边上支起打铁铺子,现场打制锻造,迅速投入施工;为了提高作业效率,战士们把打炮眼的钢钎换成了更粗的撬棍,铁锤不断加磅;抡铁锤是最重的活,但晚上睡觉战士们抢着把锤子藏在被窝里;有的战士得了雪盲症也不休息……
  10月的雀儿山冰封雪裹。战士们手握的钢钎像“冰棍”,久了松开手就被粘掉一层皮;有的战士抡铁捶虎口连冻带震裂开了口,流淌的鲜血变成殷红的冰凌……
  打钢钎,一般人抡五六十锤就会气喘吁吁。但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战士杨海银一口气打了1200锤,砸出一个1.7米深的炮眼,被称为“千锤英雄”。
  班长张福林认真钻研开山放炮技术,采用放大炮爆破方法,使全班平均工效提高24倍。有一次,放好的炸药没响,他去检查时被坠落的巨石砸中,英勇牺牲。
  吃尽千般苦,历经万重险。在4年多时间里,川藏筑路大军开挖土石293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开凿一条宽15米、深3米、长1300公里的运河。
  沿青藏公路快到拉萨的地方,有座山叫陶儿久山,山下有一片旷野名为韩滩,这是慕生忠将军为纪念修路中累病早逝的驼工小韩命名的。将军率领数百名官兵为他举行葬礼,让英雄的忠魂永驻青藏高原。
  墓碑托举丰碑。数载寒暑,两路贯通,3000将士英勇捐躯。正如一位诗人所写:你们从没有路的地方走来/为了让一条路站起来/倒在这高高的祭台上/成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路的传承
  公路通了,西藏结束了没有公路的历史,告别了千百年来沿用的栈道、溜索和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
  千辛已作英雄忆,万苦化为幸福雨。川藏、青藏公路把西藏和祖国大家庭紧紧连在一起。长期以来,国家调拨物资支援西藏经济建设、实施支援西藏的重点工程和援建项目,以及抗震救灾、青藏铁路建设等重点工程的大型设备,都是通过公路运送。两条公路如同大动脉,为雪域高原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
  ——大动脉,脉管里时刻血液奔涌。青藏公路通了,1954年青藏兵站部开始上线执勤。60年来,官兵累计承运各类物资800多万吨、输送油料500多万吨、运送进出藏兵员近百万人次。官兵在雪域高原架设了第一条国防通信线,铺设了第一条输油管线,从此西藏驶上信息高速公路,跨入工业时代。
  ——大动脉,脉搏时刻强劲跳动。川藏公路通了,川藏兵站部主要担负进藏运输保障任务。60年来,官兵累计出动车辆100多万台次,运送各类物资500多万吨、人员100多万人次,为巩固西藏边防、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及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动脉,精心养护确保畅通。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前身为基建工程兵的武警交通部队官兵奉命挺进川藏、青藏公路腹地,完成了历次大规模整治改建工程的重点建设任务。1996年10月,武警交通二支队正式成立,担负起川藏公路西藏境内782.5公里最险要路段的守卫养护重任,使公路实现全年通车。
  吉祥的哈达,幸福的金桥,绚丽的彩虹;交流的纽带,伸开的双臂,腾飞的双翼……一个个多彩的比喻,道不尽对“两路”的赞美;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线,人与自然抗争的生命线,藏汉民族团结的连心线……线线关系重大、意义非凡。
  这是两条跨越了世界屋脊的天路。但我们更愿意把它们叫做心路:前辈们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牺牲奉献的过硬担当和心系国家苍生的博大情怀打造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地球之巅,成为复兴路上和强军征程中的精神路标。

查看原文
    1. 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丰碑
    2. 崇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3. 时代呼唤好家风
    4. 算一本地球垃圾账
    5. “未来地球计划”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
    6. 生态与进化的终极思辨
    7. 我们需要几个地球?
    8. IBM“智慧地球”引发我国的思考
    9. 市场谜团及未来展望
    10. “70亿地球”与“13亿中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