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军控与裁军史
学者:核安全峰会不能少了中国
发布时间: 2010-04-13    作者:赵可金    来源:环球时报 2010-04-13
  字体:(     ) 关闭窗口

资料图片:聚变核武器爆炸场景

  随着美俄双方就削减战略武器新条约达成一致,全球核安全进程面临取得新突破的历史契机。4月中旬,将有30多个国家首脑在华盛顿召开核安全峰会。无论从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局来看,还是从中美关系发展大局和中国国家利益来看,世界核安全峰会都离不开中国的建设性参与,中国外交需明确与其国际地位相适应的身份和角色。

   近一段时期以来,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一些摩擦,令舆论担心中国对核峰会的态度。此种将核峰会与中美关系挂钩的看法是错误的,是对中国外交认识肤浅的体现。中国向来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在事关世界全局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地做出决策,不受任何外界力量的制约。

  相比像核安全这样关乎整个世界全局的大事,中美关系之间的恩恩怨怨再大也是小事。作为一个在世界舞台上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大国,中国无法回避来自世界和平稳定大局的责任,理应在全球核峰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决定世界前途和命运的多边峰会场合,着眼于“解决问题”的讨论要比和谁讨论重要得多。只要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都会积极参与,这是中国做负责任大国的必然要求。当然,对于此前美国在对台军售、见达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表现,中国政府的态度是一贯的,决不会拿原则问题做交易,更不会吞下损及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苦果。

  其实,是否出席核峰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外交问题,它是当下中国外交面临的一系列同类问题的一个侧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大国,中国应该以一种什么身份和角色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对于中国而言,更重要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国际舆论怎么看待和评价中国,而是中国在世界事务中以一种怎样的角色实实在在地发挥与其地位相适应的作用。

  作为一个已经步入世界事务中心地带的大国,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公众人物”,不可能回避来自各方面的非议,更无法拒绝来自国际舆论的说三道四。面对此种矛盾与分歧并存的新国际关系格局,考验的是中国外交的信心和能力,需要中国外交在心态和角色上实现转型,确立大国外交的风范。

  首先,外交心态要向大国心态转型。随着中国力量的壮大,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要有不怕骂的心态,须知单靠骂是骂不倒一个国家的。面对国际社会中的纷争,中国既然无法回避,索性就不予回避,坚定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从中国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的共同利益出发,自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原则,做一个在世界事务上有战略信誉的国家。

  其次,外交角色要向强国姿态转型。随着国力的不断增长,中国需要以一个外交强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外交强国的标志决不仅仅是国家实力,也表现为国际角色和外交技巧,该强硬的时候要强硬,该灵活的时候要灵活,唯有刚柔相济才是外交强国的精髓。

  最后,外交能力要向统筹兼顾转型。全球化打破了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界限,突破了外交与内政的藩篱,越来越要求现代外交统筹兼顾。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提升中国外交能力的关键越来越依赖做好统筹外交的大文章,努力探索统筹地区国别外交与领域外交、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以及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新思路,提高外交统筹全局的能力。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

    1. 中国是唯一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
    2.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后返京
    3.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第二天会议
    4.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5. 习近平离京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 并访问荷法德比四国等
    6. 反核恐怖非美国家事 中国不再是看客
    7. 胡锦涛主席在华盛顿出席核安全峰会侧记
    8. 胡锦涛出席核安全峰会提出五点主张 核安全峰会公报
    9. 胡锦涛同奥巴马举行会晤
    10. 胡锦涛抵达华盛顿出席核安全峰会并同奥巴马举行会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