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社会法律
贺雪峰:以转型升级应对“农民工拐点”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15    来源:光明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贺雪峰
  只有通过经济的发展,通过中国贸易处境的改善,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才能让农民工合理地融入城市
  国家统计局12日发布的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农民工总量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2011年、2012年、2013年增速分别比上年下降1.0、0.5和1.5个百分点;二是本地农民工增长无论数量还是速度都高于外出农民工;三是农民工工资水平快速提高,农民工月工资从2008年的1340元增加到2013年的2609元,增长近一倍。这三个迹象,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中国经济现阶段的调整方向,在经济转型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捕捉农民工变化的大势。
  农民工工资增加与农民工总量增速回落有直接关系,最典型表现是几乎每年春节之后都会出现民工荒。农民工工资增加,无论是对于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还是拉动内需,都是好事,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农民工工资快速提高,外向型的加工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失去人口红利,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缺少竞争力,高附加值产业的成长又还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时,就可能出现产业畸形化,导致经济发展陷入增长的停滞期。而首先受到冲击的,也是相对弱势的农民工群体。
  另一方面,当前出现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沿海产业升级,加工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二是“新四化同步”使全国县域范围普遍出现基础建设尤其是房地产建设热潮,吸收了部分本地劳动力;三是第一代外出务工农民工开始返乡。他们的返乡并非一次就回到家乡务农,而是先就近务工,随着年龄进一步增加而最后回家务农。越是年龄较大,农民工就越是就近务工,也越是有更多时间开始务农。
  但不管是工资增加还是就近务工,全国近2.7亿农民工的绝大多数,尚未获得在城市安居的就业与收入条件。具体来说,当前农民完成家庭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方式,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父母在家务农,子女外出务工,一个农民家庭可以同时获得务农和务工的两笔收入。父母在农村生活成本比较低,经济上就会比较宽裕,生活质量也就比较高。这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家庭劳动力再生产,最大的问题是农民家庭的分离,出现了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随着中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农民工就近务工,可以极大缓解农民家庭分离的问题。
  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将面临挑战,主要是能否在加工制造业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之前,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使得高附加值产业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增长。在产业升级完成前,城市难以为多数进城农民工提供体面安居所需的收入和有保障的就业。这个时候,硬性推动农民全家进城,结果必然是进城农民失去农业收入,而城市生活成本又高,全家进城的农民即使有房子住,生活质量也会下降,造成“虚假的城镇化”。
  农民工的未来,与中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面对“农民工拐点”的出现,只有通过经济的发展,通过中国贸易处境的进一步改善,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才能让农民工合理地融入城市,顺势而为地推动经济转型和新型城镇化。

查看原文
    1. 社会发展出现明显“拐点”
    2. 外贸出现拐点了吗?
    3. 巴曙松: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的重要标志
    4. 任志强挺楼市:今年不会现拐点 外资机构频预警:泡沫要破
    5. 朱隽:当拐点来临的时候
    6. “一个拐点、两个指数和两个陷阱”
    7. 全球经济迎来加快增长拐点
    8. 提高经济“拐点阵痛”容忍度
    9.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国人口红利拐点或于2015年到来
    10. 廉思:“拐点一代”新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