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经济生态
皖江港口群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对策
作者:张廷龙 周桂琴    发布时间:2016/02/16    来源:安徽日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长江流域中,皖江城市带不仅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长江沿岸的皖江港口群包括合肥港、芜湖港、马鞍山港、铜陵港、安庆港、池州港等,年货物吞吐量在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中占70%以上,是安徽省水运的主阵地。在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皖江城市带应利用黄金水道,合理开发岸线资源,加快港口转型升级,推动皖江港口群由竞争走向协作,发挥港口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通过产业、港口、城市的联动发展,构筑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加快发展江海联运,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江海联运是多式联运的一种形式,把海洋运输和内河运输进行有机的结合。随着区域各港口城市的对外贸易日益活跃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货物运输水水中转比重的不断上升是必然的趋势。从当前看,皖江港口群东向海运链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向陆运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双向走廊已具雏形。往东向看,皖江港口群江海联运的发展很迅速,沿江串联芜湖、马鞍山等5个一类口岸沿长江由近洋航线直接入海或驳船转接上海等港口由远洋航线出海,从而打造长江经济带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和枢纽。
  皖江港口群立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利用好长三角区域开放的区位资源与发展模式,通过提升江海联运,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着力打造高效畅通的黄金水道,构建“二横一纵”航道主骨架,加快引江济淮工程,完善集疏运体系,发挥皖江港口群规模效应,明显提升皖江港口群连接西南中南、直通东盟的陆海运输能力,夯实安徽全面开放发展和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的基础条件。
  2、促进皖江港口群协调发展,提升港口群经济联动力。发展皖江港口群组合港的形式,在区域范围内体现了港口发展一体化和区域港口协调发展的理念。联合能充分发挥各港区的优势,形成统一的竞争实体,也是各港口协同度日益提高的过程。皖江港口群可通过政府主导模式协调合肥、芜湖、马鞍山三港,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减少交易成本,构建长江经济带中游的港口中坚力量;安庆港可大力吸引皖北地区的货源,铜陵港和池州港作为喂给港,以合肥、芜湖、马鞍山三港组合港为中心,明确分工,相互协调发展。由此便可形成一个有机的港口群系统,推进皖江港口群一体化,加快口岸通关一体化发展,提升配套物流服务能力,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区域枢纽港口群。皖江港口群推进区域港口战略合作,通过资本纽带方式连接上海、宁波-舟山等核心枢纽港口,通过三个海运方向,联通日韩、澳新、欧洲大陆,以航线为纽带,以利益为基础,与沿线港口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友好合作关系,发展海上战略支点,将港口联盟由国内发展至国外。
  3、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效能。加强整合协调,消除行政区界限的观念,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协调有序管理,以消除各城市之间的种种政策壁垒,努力做到各种生产要素配置的有序化,简化管理层次和办事程序,建立健全公开、公正、透明的合作协调制度。重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拓宽国际联系通道,增强城市国际化对接能力。强化协调联动,从合作协调的角度树立协调发展的意愿,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建议明确有关职能部门、地方政府等的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充分整合运用有限资源,汇聚形成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大合力。

查看原文
    1.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港口转型升级之路
    2. 航运业遭遇寒流
    3. 珲春的优势
    4. 国防部:会考虑在塞舌尔和其他国家港口补给休整
    5. 刘瑞:京津冀怎样打造临港经济新优势
    6. 渤海新区:港产城互动集聚要素
    7. 历史时期的上海地区与海上丝绸之路
    8. 大连:迈向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9. 莆田如何实现新跨越
    10. 发挥城市重要节点功能,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