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经济生态
新型城镇化布局生态空间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3/18    来源:求是理论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日前正式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毫无疑问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在3万多字的《规划》中有这样引人注目的一条,“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何谓城市生态空间?简单来说,城市生态空间是指城市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以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为主的区域。城市生态空间在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中能发挥重要作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也相应地不断扩大,然而,与之相匹配的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却显得略为滞后。
  为什么城市生态空间容易被忽视?
  一方面,长期以来的发展惯性,让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仍以牺牲自然环境、牺牲生态空间为代价。另一方面,城市生态空间存在的前提是对城市全面科学的规划,然而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的制定工作十分薄弱。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都开展了城镇化相关规划工作。实事求是地说,有的地方非常注意生态文明理念的贯彻,注意对生态空间的规划,但也有的地方则对此语焉不详。
  俗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国家提出城市生态空间的问题,正是为当前部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盲动敲响了警钟。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市生产空间要集约高效,城市生活空间要宜居适度,城市生态空间要山清水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者共同构成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空间格局。这其中,生态空间体现的是我们的环境容量,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城市的生态空间。扩大城市生态空间,既为当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基础,又为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指出,合理的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是新型城镇化应谨守的几条原则之一。扩大城市生态空间的中心问题,就是要研究和探索一条既能解决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又能同时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和经济持续良性发展的科学途径和对策。
  没有生态空间的城市,最终只会成为一座座空城。要想守住城市的生态空间,就要守住规划这第一道防线。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克服种种障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整个城市的空间规划。另一方面,城市的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应纳入法制轨道,明确其法律地位和相关制度,这样方能确保城市生态空间的存在。
  此外,对于已经成型的城市来说,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增加城市生态修复的投入,做到城市的水域、绿地和山地不因城市发展而减少,城市的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质量不因城市发展而降低。

查看原文
    1. 红线蓝线绘出水生态空间
    2. 对挤占生态空间说不
    3. 做好空间规划引领省域国土空间开发
    4. 生态保护红线应成为“高压线”
    5. 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6. 生态保护红线成为综合性概念
    7. 绿色城镇化亟待推进
    8. 城市环境规划政策效用亟待提高
    9. 提高城市宜业宜居水平
    10. 生态经济学研究“三部曲”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