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指导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人大对中国现代化目标和步骤的探索
发布时间: 2017-07-11    作者:韩亚光    来源:国史网 2017-01-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逐步形成、完善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 

  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说:我国人民应当“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此后,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基于当时中国经济非常落后的国情,明确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最初表述。周恩来指出:“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整个工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发展”。而发展工业必须重视技术的力量,“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2]这些论述说明,虽然在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最初表述中没有提到科学技术,但是科技的先导性、关键性之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重视。周恩来强调,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并且“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要“经过几个五年计划,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2]这些论述可以看作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两步设想之萌芽。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李富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强调,要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干部要“在业务上能够相当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3]如果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已经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并明确提出“现代化的技术”之概念,那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则进一步凸显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现代科学”、“现代科学技术”之概念。李富春还指出:“必须批判那种认为‘既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则其他非生产性的建设和福利设施也就必须现代化’的想法。因为生活现代化应该先要有工业现代化的基础,还没有工业化的基础和农业的现代化,而过早地要求生活现代化,实际上就会推迟工业现代化。”[3]这些论述既涉及“生活现代化”,又指明生活现代化要以生产现代化为前提和基础。1956年6月,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李先念在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4]在这里,使用了“完全现代化”的提法。1957年六七月间,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使我们国家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和落后的状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的社会主义国家,使我国的人民能够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场长期的艰巨斗争。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不是几年而是需要几十年的时间。”[5]如果说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指明生活现代化要以生产现代化为前提和基础,那么,四次会议则凸显了生产现代化的目的和时限。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时强调,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6]。这个要求既与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现代文化”的强调、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现代科学”的重视相衔接,又将“现代科学文化”与“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相并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58年2月,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李先念在《关于1957年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和1958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指出:“全国人民,为了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正在积极努力”。[7]这里将“现代科学文化”与“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相并列,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史上有其积极作用。 

  二 

  1959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必须使我们的儿童和青年有系统地一步步地掌握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成就”。他还指出:“小型企业的土法生产逐步采取某些现代化的技术,向所谓洋法生产转化,这是一项必要的任务。”[8]1960年三四月间,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谭震林在题为《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机械化和园田化相结合,就是我国农业技术现代化的标志”[9];李富春在《关于一九六○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科学文化现代化的进程”[10]。所有这些论述,与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到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相衔接。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其间,毛泽东曾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1]这段话已经全面涉及四个现代化目标之基本方面。1962年三四月间,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会议决议认为,各族人民“为在我国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2]在这一表述中,“国民经济体系”一语之前的“独立”、“完整”和“现代化”,与后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两步设想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1963年11~12月,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在会上通过的1963年、1964年国民经济计划及国家预算的决议中,要求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3]。会议的新闻公报进一步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4]。与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相比,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强调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更为完善。这个更为完善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既与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过程中强调的四个现代化目标之基本方面相衔接,又与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到的“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相贯通,虽然仍未涉及具体步骤,但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上,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次向全国人民宣布了更为完整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其地位和贡献应予以肯定。 

  三 

  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正式提出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 

  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5]这一论述既承接、分解、发展了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到的“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之表述,又延续、充实、丰富了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到的四个现代化之目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关于“第一步”、“第二步”的话语,并未指出时限,但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其他有关论述体现了两步设想的时间要求。 

  先来看“第一步”的时间要求。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实现上述第一步任务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工作做好了,再经过大约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就可以有把握地使我国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5]第三个五年计划是1966年开始实施的,由此开始计算,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间就到了1980年。这就意味着,在1980年以前,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现在的难点问题在于“第二步”的时间要求。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涉及一段文字的两个版本: 

  毛泽东在审阅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加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吹牛皮、放大炮吗?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只要看我们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不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把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从基本上打倒了吗?我们不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也达到了可观的水平吗?我们不是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吗?过去西方人加给我们的所谓东方病夫的称号,现在不是抛掉了吗?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11](pp.341~342)这段文字指明,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 

  毛泽东加写的这些文字,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调整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也就是说,不能等到赶上四十年代水平再赶五十年代、然后才赶六十年代。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向六十年代和将来的七十年代赶上去,并且可能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超过世界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这就是我们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所要实现的大跃进。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吹牛皮、放大炮吗?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只要看我们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不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把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从基本上打倒了吗?我们不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也达到了可观的水平吗?我们不是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吗?过去西方人加给我们的所谓东方病夫的称号,现在不是抛掉了么?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一九○五年就说过,中国将要超过西方(见《民报》第一号)。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本世纪内实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15](pp.491~492)这样,就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与“本世纪内”联系起来了。这就意味着,要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发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英雄气概,为争取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6]。 

  四 

  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这次会议重申,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 

  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7]这些内容既与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相衔接,又将两步设想的时间要求明确而集中地指出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周恩来强调:“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人民奋发图强,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再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一定能够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17]。 

  会议决议还指出:“到会代表深信,我们再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一定能够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18]这次会议的新闻公报进一步号召全国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努力”。[19] 

  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实现四个现代化之目标和步骤,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引领下取得的重要成果,在新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重要成果得到补充和丰富,发展成为分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参 引 文 献 ] 

  [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2]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4年9月24日。 

  [3]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在一九五五年七月五日至六日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人民日报》1955年7月8日。 

  [4]李先念:《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1956年6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人民日报》1956年6月16日。 

  [5]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一九五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人民日报》1957年6月27日。 

  [6]《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7]李先念:《关于1957年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和1958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1958年2月1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人民日报》1958年2月12日。 

  [8]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一九五九年四月十八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人民日报》1959年4月19日。 

  [9]谭震林:《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一九六○年四月六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60年4月7日。 

  [10]李富春:《关于一九六○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一九六○年三月三十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人民日报》1960年3月31日。 

  [1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人民日报》1962年4月17日。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一九六三年国民经济计划和一九六四年国民经济计划、一九六三年国家预算和一九六四年国家预算初步安排的决议(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三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人民日报》1963年12月4日。 

  [14]《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人民日报》1963年12月4日。 

  [1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83页。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向全国人民发出庄严号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谦虚谨慎兢兢业业继续贯彻对外政策总路线》,《人民日报》1965年1月5日。 

  [17]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三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75年1月21日。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人民日报》1975年1月21日。 

  [19]《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新闻公报(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1975年1月19日。 

  [责任编辑:杨文利] 

  [作者简介]韩亚光,法学博士,研究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100865。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1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