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有”新人的历史检视
“四有”新人思想是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德育理论, 反映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代条件下对育人的深刻思考与阐释, 他从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新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发展目标, 成为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人才培养标准, 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一、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形成政治思想育人观。邓小平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高度重视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 这也成为革命队伍一项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1938年, 邓小平在《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中首次对政治工作与军队战斗力之间的关系做了规定性阐释。他认为, 政治工作是保证并提升新战士主动参战热情的重要教育手段, 要通过更多的教育说服方式, 加强武装战士的头脑, 以政治教育促进新战士自觉自律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1]5-6。1942年, 在战略反攻阶段, 邓小平又提出应该有计划地抽调大批政工干部和优秀老战士, 以及文化水平较高的新战士, 到抗大的相关军事学校学习, 促其成长为有文化、有头脑的称职干部。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提出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邓小平看到人才培养和德育教育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 提出诸多观点主张。他认为不能只讲武化, 不讲文化, 科学技术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1954年, 在《办好教育, 培养干部》中强调了人才培养与人力建设的重要性, 提出要办好学校, 培养干部, 培养大批各方面的建设人才[1]209。1958年, 邓小平针对教育工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明确回答了“如何办教育”的问题, 他指出, 办教育“一要普及, 二要提高, 两者不能偏废”[1]280。只有普及没有提高的教育会影响科学文化的进步, 只有提高没有普及的教育也会跟不上国家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劳动者, 既要有文化的提升, 又要有文化的普及, 只有教育的普及, 才能整体提升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群众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展。邓小平在主持拟订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后, 相继对育人目标和育人内容有了更加明晰的标准和依据, 强调社会主义人才不仅要“又专又红”, 还要“红专结合”。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 提出培养“三有一守”新人。1977年, 邓小平反复强调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 并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 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于抓好教育。“一定要在党内形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2]40。1978年, 邓小平在此基础上又明确了科学技术与政治素养相结合的育人目标, 他提出中国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 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2]91。他指出, “红”就是要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 “专”就是要致力于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育人要红、专结合。同时, “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2]107, 所造就出的新人要有社会主义觉悟, 并以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为强有力的约束, 从而塑造出革命化的社会风气[2]105。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正式标志着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在1978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 首次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重要命题, 指出高度物质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高尚的文化生活, 同样也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208。要有革命的理想和科学的态度、崇高的情操和创造的能力、宽阔的眼界和求实的精神, 以崭新的面貌努力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2]210。这种崭新风貌就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育人目标的生动描绘。1980年, 邓小平又对“精神文明”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解读, 并提出精神文明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范畴的精神文明;二是指共产主义范畴的精神文明, 包括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三是指革命的立场和原则;四是指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2]367。这次解读已经初步凝练地概括“四有”的基本内容。1982年, 邓小平在谈到军队建设与发展问题时, 正式提出“三有一守”新人的育人思想并指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和方向就是要塑造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各族人民[2]4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阶段, 确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1982年,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首次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并以“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题指出, 社会成员应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也滋生出“一切向钱看”等资产阶级错误思潮。面对现阶段的精神危机, 邓小平在1983年会见印度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中央代表团时指出, 我们要特别注意物质文明的建设, 但要同时兼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守纪律”[3]28。邓小平在多次讲话中相继提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等口号, 再次阐述了“三有一守”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1985年, 邓小平在一次即席讲话中强调,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教育全国人民要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 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这也标志着邓小平“四有”新人的育人思想正式形成[3]110。1986年,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规定了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总而言之, 邓小平“四有”新人的育人思想是对当代中国理想人格和综合素质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全面而深刻地思考, 是对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关于育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人学成果。
二、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的内涵解读
邓小平“四有”新人育人思想的落实与效果,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评价标准和成效, 这需要透彻地分析和领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深刻思想精髓。
1. 有理想
理想观照现实, 社会主义的实现首先要有一个远大宏伟的理想。用理想指引一代又一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理想而拼搏、奋斗。邓小平是一个具有坚定信仰的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矢志不渝地坚信共产主义最终能够实现。“四有”新人中的“有理想”包含深刻蕴意和宏大愿景:一是指“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二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理想, 二者相辅相成, 有机统一。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共产主义的现实追求。如果没有远大的共产主义追求和执着信念, 就不可能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目标;如果脱离中国国情去一味地追寻共产主义理想, 就会忽视当下而脱离实际。所以, 要将现实追求与终极目标紧密结合, 要将二者共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实践过程中, 稳步前进, 逐步实现。邓小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现实目标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终极目标做出明确回答。
一是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并以中国革命的胜利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信念是我们战胜千难万险的精神支柱, 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3]110。邓小平还教育广大青年团员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做人要保有志气, 越是穷困、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讲志气[1]290。邓小平的解释是经过历史和人民见证的。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一条真理, 是一个信仰的选择, 它反映人民的美好愿景与期待, 符合社会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
二是要树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理想。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既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不能操之过急, 需要经过几代, 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 现阶段就是要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支撑远大理想的现实目标。这就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 共同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而坚持不懈, 努力奋斗。
2. 有道德
道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四有”之一的“有道德”是在中国道德文明之上, 造就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新人。邓小平认为, 理想有远近之分, 道德同样也有高低层次之分。他继承了毛泽东的育人思想并指出, 在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不同层级的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负有“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重任, 注重各种品德的塑造和教育, 使其将来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但是, 邓小平也阐明了道德教育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问题。他指出, 人与人的差别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依旧存在, 我们在要求、鼓励和帮助所有人努力上进的同时, 也要承认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性, 并按照差异给以区别对待, 以使个体都能根据自身条件努力向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2]106。邓小平阐明了道德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 要求道德建设要“实事求是”, 尊重个体的发展规律, “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 提高整体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 满足工种和职业的不同要求, 在青少年中以至在整个社会中打造“人人向上、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革命风气”[2]107。
一是要有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是对社会主义道德提出的最高要求。邓小平要求全党同志要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并深刻地指出, 对外开放政策实施执行得越深入、越全面, 经济诱惑等道德问题就越突出, 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更要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和廉洁奉公的精神, 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2]367, 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自己的言行。
二是要有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 由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自觉形成的道德, 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道德诉求, 体现为一种革命精神。针对社会主义道德, 邓小平指出, 革命精神体现为一种集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基于物质利益并高于物质利益, 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物质利益, 但这种物质利益并不是私利, 而是以公利为前提的物质保障和物质追求, 绝不是向“钱”看。他提倡广大人民群众“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形成集体利益和集体道德至上的觉悟和精神[2]337。所以, 邓小平提出, “爱祖国, 爱人民, 爱劳动, 爱科学, 爱护公共财物”等道德要求, 倡导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提升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等革命品质[2]262。
3. 有文化
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既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可靠建设者的基础保障,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新人”在科学技术和文化素养上的提升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接受的一项重要任务。邓小平对待“有文化”的育人观点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干部选拔要注重文化水平, 红专结合。邓小平高度重视人才的文化教育, 他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要想赶上世界前进的步伐, 必须抓科学和教育。早在1956年,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将精通生产技术和专门业务的干部称为党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1]251, 这也是为了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干部选拔和用人标准方面, 邓小平主张加大力度提拔年轻技术干部, 应该把年轻人放到重要岗位提拔起来, 增长见识, 拓宽业务, 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1]291。同时, 他还强调, 干部的任用标准“总的是又专又红, 红专结合”[1]336。
二是对青年的教育要提倡刻苦钻研, 提升知识技能。邓小平尤其关注青年人的成长, 他教导青年人努力学习各种劳动本领, 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提升自己的共产主义觉悟, 克服资产阶级思想以及其他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要尊重老一辈人, 帮助自己学会各种有用的本领, 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水平[1]277。邓小平还要求青少年要具有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2]337, 从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的优秀知识型人才。
三是高等教育要注重科学研究, 推动科学发展。邓小平特别强调高校的科研建设和发展问题, 他指出, 高校要提升科研能力, 承担科研任务, 理科、工科、农科和医科等各个领域的科研要以问题为研究方向;文科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济、历史、政法、哲学和文学等, 强化我国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 这是邓小平对“有文化”的更深层次要求。
4. 有纪律
“四有”新人中的“有纪律”是邓小平在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育人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与丰富, 这也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纪律”对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意义。实际上, “有纪律”的育人要求是邓小平在近代中国的屈辱兴衰和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革命事业中深刻思考体会得来的。“有纪律”不是要求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盲目服从中央和上级部门的文件和决定, 而是要求人们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意识, 肯于舍弃个人利益而维护集体利益, 由内而外地自觉践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议决策。
其一, 从社会主义事业稳定发展来讲, 需要法律来规约。邓小平认为,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首先要有一个有利于发展和改革的和谐、团结的政治基础和稳定局面, 要有令行禁止、有秩序地政治领导力量, 这就需要“纪律”。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要搞五十至七十年, 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 所以依靠经常性的教育还不够, 在必要时应该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来保证四个现代化的有秩序进行。因此, 邓小平强调:“没有理想是不行的, 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3]209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其中, 有理想、有纪律最为重要, 四个现代化的发展就是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3]124。
其二, 从党员自身规范和要求来讲, 需要纪律来监督。邓小平在讲话中多次表达过“有纪律”的重要性。1985年,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即席讲话中详细阐明了理想与纪律的关系, 他指出, 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缺一不可, 理想要靠纪律才能实现, 理想和纪律是将这么大一个国家团结和组织起来的力量, 这也是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3]111。他透彻地指出, 当前中国在发展中存在很多不良现象, 批评了一些党政机关在当前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以权谋私、化公为私等歪门邪道, 拿着国家划拨的经费做生意, 设了许多公司, 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因此, 邓小平尖锐地指出, 共产党员要以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为最高标准, 这也是作为一名党员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的表现[3]112。
三、邓小平育人思想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是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 是关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学说, 既涵盖了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素质要求, 也涵盖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的规范要求, 有文化是对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定位和指向。换言之, 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提升人的精神素养, 精神素养促使人的文化素养相应得到提高, 从而推动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素质的进步与发展。所以, “四有”新人的育人目标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它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 折射出马克思主义深刻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其一, “四有”新人高度观照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提出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是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国情和环境, 切实将培育“四有”新人作为人的发展的现实目标。邓小平所提出的“精神文明”充分阐述了精神文明为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充盈的客观条件和明确的发展目标。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 社会主义建设要培养的人是“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 并强调要特别教育下一代下两代青少年, 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避免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3]111。同时, 邓小平还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育人新高度, 这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四有”新人的现实阐释。由此可以看出, 邓小平“四有”新人的育人思想就是对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状态、文化素养和行为规范等全方位、多维度的重视和关怀。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就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 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成员成为理想信仰坚定、头脑睿智饱学、精神境界丰富、遵守公共秩序的社会主义全能型人才。
其二, 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路线,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点, 推动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思想素质和科技水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动性和发展性作用。他指出, 中国国力的强弱和经济发展的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如果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把教育搞上去了, 中国的人才资源所呈现出的巨大优势, 加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3]120。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就无从谈起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培育“四有”新人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1986年, 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同样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上的唯物观点, 提出要努力培养出“四有”人民、“四有”青年、“四有”干部, 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造就各行各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