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宗教史
印度教的起源和发展
发布时间: 2013-03-28    作者:黄心川主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2-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印度教也称新婆罗门教,它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吸收印度民间信仰、佛教和耆那教等因素,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宗教信仰、哲学观念、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总称。

  印度教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印度原始公社瓦解时期的吠陀的宗教。吠陀的宗教是由中亚一带移入的雅利安游牧部落和印度河流域土著居民宗教信仰的混合物,它崇拜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量和祖先、英雄人物等。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在奴隶制国家逐渐形成过程中,吠陀的宗教被注入新的内容而成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实行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并在种姓分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繁琐的玄学体系和祭祀仪式。

    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以后,婆罗门教文化获得复兴。在笈多诸王统治时,编纂了《摩拏法典》、《耶纳瓦尔基耶法典》和《那罗陀达法典》等,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最后形式也在这一时期完成。神学家们还编写了印度教的早期神话集《普罗那》。在史诗和《普罗那》的影响下,婆罗门教中的有神论信仰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毗湿奴和湿婆两位神祇被当作主神而普遍地加以崇拜,在婆罗门教的万神殿中还吸收了印度各地的民间神祇,这些神祇被看作是最高神灵或最高存在在各种不同场合的显现。另外,婆罗门教还认为最高神灵在创造宇宙过程中有着创造、破坏和护持三种不同的职能,又提出了对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位一体的崇拜。这些有神论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树立了神像、建立了寺庙和设置了圣地等,这样婆罗门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的过渡。

  在笈多王朝以后,印度分裂为许多封建的小王朝,这些小王朝的统治者大部分都信奉印度教。在6、7世纪以后,印度教中出现了密教的派别,密教是采用秘密仪式教派的总称,它拥有一套特有的哲学、神学和祭祠仪式,其经典称为坦多罗,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和俗信为特征,主要崇拜对象是女神。

  8世纪,鸠摩哩罗·跋陀和商羯罗对印度教进行了改革。鸠摩哩罗重新解释了《弥曼蹉经》,确立了吠陀在印度教中的绝对地位,恢复了吠陀的某些固有祭祀仪礼。商羯罗系统地阐述奥义书一元论的原理,对印度其他的宗教哲学派别进行批判,为印度教的湿婆派和性力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印度次大陆四个方位建立了四座寺院作为教徒崇拜的中心,并仿照佛教的僧伽,建立了十名教团,推动了印度教的发展。

  在莫卧儿帝国伊斯兰教徒的统治下,印度教曾一度受挫,不少寺院被毁,大量教徒被迫改信伊斯兰教,但也有大批贱民为挣脱印度教种姓制度的桎梏,主动皈依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诸王中有的对印度教严厉镇压,有的则取宽容的态度。莫卧儿帝国势力一直没有深入次大陆很多偏僻的地区,南印度的瓦吉耶那伽罗王朝仍然维持着印度教繁荣的局面。从11世纪开始,印度教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融合;另一种是在印度教中出现了具有改良主义性质的虔诚派运动。

  在印度启蒙运动中,印度教中出现了很多宗教和社会改革的团体。他们批判了中世纪经院神学和宗教派系林立、婆罗门专横、崇拜偶像和动物等现象;反对种姓制度以及寡妇殉葬、童婚和不许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等社会陋俗;在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提倡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这些印度教改革团体在印度近代社会改良和民族主义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

     (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一哲/摘)

    1. 西方学者给历史“纠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