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思潮发展史
姚力:1977 ~ 1979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发布时间: 2015-12-10    作者: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5-12-10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简介]姚力,法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100009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共进行了四次,先后有6510个先进集体、11120位先进个人获得至高的荣誉称号,数据依据《历史的脉搏——历届全国劳模大会简介》一文计算得出,详见《人民日报》2005429日。)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表彰的第一次高潮。“在无数劳动模范的引领下,爱党爱国、敬业奉献、互助友爱、敢想敢为的时代风尚,永远镌刻在共和国历史的卷首。”[1197759日,在停顿16年之后,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久违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此后,1978年、1979年每年进行两次全国劳模表彰。三年中,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先后为4157个先进集体、2520位先进个人颁奖。 数据依据《历史的脉搏——历届全国劳模大会简介》一文计算得出(《人民日报》2005429日),其中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人数以《全国科学大会胜利闭幕》(《人民日报》197841日)的报道为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高调、密集的全国劳模表彰?在历史转折的拐点上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大力倡导弘扬劳模精神的今天,回首这段历史我们又能获得哪些启示呢?

  一、五次表彰的概况与特点

  截至目前,新中国共进行了15次全国劳模表彰。从表彰大会的名称、规模、频率,表彰的对象,评选的条件等基本情况来分析,可以以1989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此前40年间共进行了九次表彰,名称参差繁杂,对象各不相同,既有集体也有个人,频次忽紧忽缓,带有随机性,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劳模表彰制度的“形成期”。1989年之后的26年间,进行了六次表彰,名称统一,规模相近,对象一致,间隔均匀,表彰制度愈发规范,可以称为劳模表彰制度的“成熟期”(详见下表)。

  从新中国劳模表彰的历史来看,1977 ~ 1979年的五次表彰,在全国掀起了表彰和学习劳动模范的第二次高潮,与其他劳模表彰的情况相比,这五次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频率密集。以新中国进行的15次劳模表彰来计算,平均是4 ~ 5年表彰一次。此前有16年的中断期,此后直到1989年才再度召开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并逐渐将表彰频率保持在每五年一次。因此,仅就密度来看,称这段时期为全国劳模表彰的“高潮”并不为过。

  第二,名称繁多。这五次表彰大会的名称各不相同,分别面向不同的行业群体,表现出积压时间过长,一时难以全面统筹安排的时代特点。而1989年之后,表彰大会统称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表彰对象覆盖全国各行各业的体力、脑力劳动者以及管理干部。

  第三,名额稀少。五次表彰大会共有4157家单位获得先进集体称号,比前四次的总和少2353个;有2520人获得先进个人称号,不到前四次人数总和的1/4。按单次计算,获奖数量也都少于后面历次表彰大会。这一特点与第四个特点有密切关联,也与当时提出的严格标准、控制名额的评选要求相吻合。

  第四,标准单一。五次表彰的主要对象都是在生产第一线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式的人物。19799月在评选前,首次明确了劳动模范的标准为“判断一个职工是不是模范,一个集体是不是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是不是起了显著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不是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是我们选举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的根本标准”[2]。在规定的十个具体评选条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对超额完成全国先进定额和计划指标有重大贡献者”[3]。与后来的情况相比,这些标准和条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同时也更单纯、更简洁。

  此外,受到变革时代大趋势的影响,五次表彰中前三次与后两次也存在一些变化。前三次表彰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进行嘉奖,大会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主持,后两次以国务院的名义进行嘉奖,大会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主持;前三次表彰对象是1960 ~ 1978年间的劳动模范,带有明显的落实政策、拨乱反正性质,后两次表彰对象是1978 ~ 1979年的先进典型,主题已经转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过渡性特点恰恰体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改变,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概况

  资料来源:2000年之前的数据,参见《历史的脉搏——历届全国劳模大会简介》,《人民日报》2005429日,其中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人数以《人民日报》197841日《全国科学大会胜利闭幕》的报道为准。2000年之后的数据,参见《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人民日报》2000430日、200551日、20104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人民日报》2015429日。

  二、五次表彰的历史机缘与积极效应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正处于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口。粉碎“四人帮”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然而真正要解决十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开创新局面,谈何容易!大变革的时代特别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人民群众的响应,需要在思想上认识上构筑新的共识,激发新的内生力量。劳模表彰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并有效运用的社会动员方法,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时刻,都曾经发挥过十分有效的助推作用。此时,它再次担当起开风气之先、引时代潮流的历史使命。

  (一)告别动乱,为转入正轨加油打气

  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破坏,首先要解决经济领域的问题。此时经济部门问题丛生,交通运输无序,企业管理混乱,商业流通堵塞,生产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经济生产的严重下降造成了物资供应短缺,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因此,中共中央一方面抓紧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另一方面强调恢复和发展生产,整顿企业、建章立制,尽快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工业学大庆”是1964年中共中央向全国工业战线发出的号召,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污蔑和打击,但大庆这面旗帜在人民心中没有倒,“铁人精神”仍被广大群众所推崇。因此,19771月,中共中央下发“五一”节前召开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的通知,要求“动员全党、全国工人阶级,把工业学大庆的革命群众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普及大庆式企业而奋斗”,并指出这是实现“走向大治的战略决策的重要部署,是全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盼望已久的大事”。[4]在这次大会上表彰了王崇伦、黄荣昌、王运岐等一批老典型,重新肯定了大庆的成绩和经验,肯定了大庆的作用和地位。尽管会议带有浮夸和冒进倾向,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但就其树立先进典型、掀起工业生产高潮的初衷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就其调动工人阶级的生产热情、开展生产竞赛活动的后续效果来看,也是值得肯定的。19786月召开的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与本次会议一脉相承,大会以揭批“四人帮”为手段,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繁荣经济。

  科技教育文化领域是“文化大革命”的引爆点,也是重灾区,科教战线和文化工作被完全否定,广大知识分子被贬为“臭老九”,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不解决这些问题,不把颠倒的黑白纠正过来,社会进步就难以落实。全国科学大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紧随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召开的。19777月,邓小平正式复出后主抓科技教育工作。在中央召开的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重新评价了新中国成立后17年教育、科学战线的成绩,推翻了所谓的“文艺黑线专政论”、“教育黑线专政论”,充分肯定了绝大部分知识分子是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服务的。1978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的观点,并强调要建设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5]这次以“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为主题的大会,标志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重新确立,知识分子从此扬眉吐气,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了火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1977年、1978年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都是五六十年代就已崭露头角的老劳模,他们一直不计名利、埋头苦干,先进事迹极其丰富、突出,却长期未予褒奖,对他们的表彰带有明显的拨乱反正性质。应该说,是告别过去、拨乱反正的时代潮流催生了劳模表彰大会的再度召开。同时,劳模表彰大会的召开又唤醒了蓄积在劳动者内心的爱国、爱党情怀,为新时代的到来酝酿了情绪、积蓄了能量。

  (二)奋力拼搏,为改革开放提神聚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新时期。随着全面拨乱反正的深化,经济建设的新形势呼唤人民群众投入更大的热情和百倍的干劲。

  197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30周年大庆,利用这样难得的机会,国务院于815日发出通知,决定表彰全国先进企业和全国劳动模范,并规定了评选条件,即“全国先进企业必须是大庆式企业中最先进的,是本地区、本行业学习的榜样。全国劳动模范必须是一贯表现好,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在完成生产建设任务,实现增产节约方面有重大贡献者;在生产技术上有重大改革或有重大合理化建议者;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者;在其他方面有重大贡献者”。[6]从评选条件可以看出,表彰工作以生产建设一线的职工为重点,以生产成绩、革新创造论英雄。国庆节前夕,嘉奖工业、交通、基本建设战线的先进企业和劳动模范的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340位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先进代表佩戴红花登上主席台,接受国家授予的崇高奖励。92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全国工作着重点已经转移,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新长征已经开始。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举国上下的头等大事。办好这件大事,工人阶级是带头人;工人阶级的优秀分子——劳动模范是开路先锋;先进企业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的榜样。”[7]三个月后,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第二次颁奖仪式,嘉奖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的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并号召“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学习,掀起一个人人为四化做贡献,立功劳,争当劳动模范的热潮,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8]这次表彰大会原计划在1980年召开,但却提前到1979年年底举行且将表彰范围扩大到上次嘉奖未包括的所有行业,足以见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经济建设形势突飞猛进,争分夺秒投身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前三次劳模表彰不同的是,在1979年的两次劳模评选中上报的都是新材料、凭借的都是新成绩。在“四化”建设的洪流中,老劳模不骄不躁,再立新功,在他们的带动下,涌现出一大批新劳模,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同年,在人民大会堂还举行了全国“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表彰大会,8960名“三八”红旗手,1042个“三八”红旗集体,代表了在“四化”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广大妇女。[9]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生产竞赛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在这样昂扬向上的氛围中,迎来了蒸蒸日上的20世纪80年代,奋发有为、勇于拼搏、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比学劳动模范、赶超先进典型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三、继往开来:五次表彰的现实启示

  时光流逝,作为历史事件的五次劳模表彰已经成为过去,但历史的余音始终在回响。2015428日,在时隔36年之后,重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发起表彰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高规格大会。大会由李克强主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刘云山宣读表彰决定,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了大会。在回望历史、审视现实中,我们能够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一)劳模表彰是整合社会力量的重要手段,是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增添信心、积聚动力的有效方法

  自从劳模表彰制度诞生以来,它所彰显的调动社会情绪、统一社会思想、整合社会力量的作用始终没有改变。因此,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它总是会活跃起来,顺应时代的需要,发挥增添信心、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1977 ~ 1979年连续五次表彰全国劳模的决定及实施效果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历史的钩沉中已经揭示了这绝不是历史的偶然或巧合,而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蕴含着很强的历史必然性。尽管历史事件的动因是复杂的,但究其根本它缘于转折时代的历史召唤。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拐点,新的经济调整和转型孕育着新的机遇,但也必然带来新的挑战。2014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首次用“新常态”表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谓“新常态”是指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一变化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更是实现“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必然诉求。然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不断出现的新的社会矛盾都在干扰、牵掣着发展的进程,所以,让人民群众有信心、有干劲、有凝聚力,就显得更加至关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10]这也表明了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高规格表彰劳模的一个考量,再次证明了劳模表彰所具有的巨大潜能。

  然而,营造社会氛围,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仅仅靠一次劳模表彰大会显然是不够的。回首新中国历史上人民群众干劲最足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我们发现一条成功的经验是,要把对劳模的宣传常态化,对劳模精神的崇尚自觉化。这两个历史时期,劳动模范被赋予了至高的地位。上至国家领袖、下至普通百姓,全社会都“追星”般的尊重、喜爱、效仿劳动模范。“在毛泽东那里,劳动模范总是受到礼遇。在国庆大典的庄严时刻,他邀请劳动模范一同登上观礼台;他多次宴请劳模,把他们奉为座上宾。”[11]劳动模范成为人民群众崇拜的偶像。如此才能形成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才能将劳模精神转化成民众生活的自觉。

  (二)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主要组成,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12]他们是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普通劳动者。然而,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他们不仅具有高超的生产技术水平,而且占据着思想道德的高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评选劳模的标准虽然因各个时期的任务、目标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劳模精神却是共通的,而且历久弥新,具有跨越时代的恒久价值。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在劳动节前夕都与全国劳动模范座谈,大力倡导发扬劳模精神。在2015年劳模表彰大会上,他指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10]劳模精神的这些概括,来自对一代又一代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的总结。他们用汗水、辛劳和百倍的付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例证、注入了内涵。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没有劳模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完整。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来说,劳动模范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积极行动者,他们的事迹充分展示着这样的品格;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来说,劳动模范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不懈追求者。实践证明,劳模精神所具有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因此,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大力表彰劳动模范、学习宣传劳模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产建设的实践中,落实到实实在在的工作岗位上,紧密联系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里。我们永远离不开劳模精神,它是民族生存、前进之魂,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

  (三)劳模故事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当前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是资政育人的好教材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民群众的奋斗史。劳动模范是中国亿万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贡献理应国史留名。这绝不是对个人的标榜,而是要留住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缺失共同的集体记忆,它是建立民族认同的基本条件,是建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依据。

  一段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度沉渣泛起,他们把党史、国史作为主要攻击目标,歪曲、否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丑化、抹黑国家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目的是要搞乱人们的思想,重构人们的集体记忆,进而从根基上摧毁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历史学领域里的学术思潮,更不是什么学术派别,而是一股由国内外敌对势力制造和鼓动,以推翻共产党领导和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否定和‘告别’革命为核心,以伪造、篡改、歪曲、恶搞历史或将历史碎片化、片面化为手段,在社会舆论界特别是网络、报刊、书籍、讲堂上流传、漫延的政治思潮。”[13]“如果任由这一思潮继续存在和不断蔓延,势必会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危及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4]对此,我们必须揭露其险恶本质,用正确的、完整的、生动的国史来教育人民。劳模故事在这方面储备着丰厚的优质资源,在群众中有着极强的感召力、示范作用和引领能力。它真实,没有任何艺术加工或文学创作;质朴,生成于生产劳动的实际;亲和,植根于人民群众中间;鲜活,蕴藏在每一位劳动模范的生命中;崇高,那“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故事投射出的是劳动者的高贵灵魂,是民族性创生的人格力量”[1]。这些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劳模故事是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一把利器,它可以让那些污蔑国史和英模人物的错误论调,在劳动模范真实的讲述中显露出丑恶、猥琐的嘴脸。

  劳模故事的搜集、整理和传播工作意义重大,同时十分紧迫。因为从1950年新中国首次表彰全国劳动模范算起,至今已有65年,很多老劳模已进入耄耋之年,因而记录他们的故事带有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质。前不久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抗战老兵、支前模范的身影最令人感动,可惜的是很多战斗英雄已然逝去,我们无法再目睹他们的风采、聆听他们的故事。同样,那些人们崇敬的劳动模范,如“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蒋筑英、“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等,留下的影像和亲身讲述的故事太少。为了少一些惋惜,为了给人民以力量,当前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尽可能地挖掘、存留劳动模范的生命叙事,这无疑是资政育人的好教材;另一方面要积极搜集、整理散落于各处的劳模故事,制作各种文献资料纪录片,通过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真实再现他们的音容笑貌和可亲可敬的事迹。唯其如此,才能在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竞争的背景下占据主流话语权,才能“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10]。

  我们回首1977 ~ 1979年全国劳模表彰的历史,意在重温那个全社会都积极投身“四化”建设,对美好的明天充满热情期待的特殊时期,意在用劳模精神激励潜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正能量,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就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计划就要完成。我们的古人早就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训诫,越是接近成功越是艰难、越是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处的正是一个渴望劳模辈出、劳模精神大放异彩的时代。

  

  1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党的文献》2013年第4期。

  2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编:《中国供销合作社史料选编》 1辑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页。

  3中华全国总工会编:《中国工会百科全书》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页。

  4《中共中央发出召开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通知》,《人民日报》1977127日。

  5《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人民日报》1978319日。

  6《国务院决定为动员广大职工集中精力搞四化 国庆三十周年表彰一批先进企业和劳模 通知要求大力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人民日报》1979818日。

  7《为四化立功——向受到嘉奖的全国先进企业和全国劳动模范热烈祝贺》,《人民日报》1979929日。

  8《嘉奖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全国先进单位和劳模 国务院隆重举行第二次授奖仪式 华国锋邓小平等同志到会祝贺 李先念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致词》,《人民日报》19791229日。

  9《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强国 表彰“三八”红旗手和红旗集体大会在京举行 邓颖超同志以党中央名义向代表们热烈祝贺,中央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授奖》,《人民日报》1979922日。

  10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429日。

  11姚力:《劳模表彰: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应用实践》,《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6期。

  12《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深入学习劳模精神、大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的决议》,《工人日报》 2010728日。

  13张炎良:《朱佳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泛滥态势》,中国日报网,http://china.chinadaily.com.cn/fdlsxwzy/2015-08/23/content_21679249.htm 2015823日。

  14吕薇洲:《尊重历史、坚定自信,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红旗文稿》2014年第21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