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安邦、释清仁
建设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高端军事智库,必须遵循世界智库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着眼国家发展和军队“走出去”的新需求,把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作为重要抓手,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使智库研究被国际社会接受,大力提高我国军事智库的影响力、竞争力,助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一是树立赢得学术话语权的新思维。受到传统战略文化影响,中国军事智库长期以来在战略思维上表现为“向内”而非“向外”,外拓性、开放性不强,对全球化时代学术国际化的意义认识不深。与西方军事智库相比,中国军事智库相对注重建立自己的军事学术话语体系,忽略了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并建立一种为他人广泛接受的学术话语体系。实际上,当前中国军事学术所面临的许多重大课题,比如,世界新军事革命问题,信息化作战及建设问题,战争预防、遏制与管控问题等,都是世界军事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军事智库需要打破封闭式的思维方式,将宏大的世界观融入学术探讨中,拓展研究领域和视角,创新研究方法。要以世界性眼光来构建军事话语体系,既着力表达中国的军事和安全观念、国家利益认知,又关注事关地区及全人类和平的重大议题研究;既重视中国军事文化传统的价值基底,又善于借鉴西方军事智库的话语发布体系和规则,努力建立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科学合理的学术话语体系。
二是推出有思想、国际化的创新成果。军事智库思想的丰度和厚度,是形成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核心要素。提升我国军事智库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必须首先树立学术质量意识,将学术成果的质量作为走向国际化的生命线。要从军事学术研究的起点开始,以符合国际标准的学术规范约束军事学术研究过程,生产有本土关怀和时代特色的军事学术成果,以此作为学术话语权的坚实内核。要引导军事智库学术成果由量到质的转型,做到能出主意,持续推出新概念新思想新观点;早出主意,善于先见先知先谋,为备战止战胜战提供理论先导。要注重发挥学术评价标准的导向性作用,加快学术评价体系去行政化步伐,综合运用量化评价、同行评议等手段,保证和激励军事智库的学术创新能力。还可以考虑创新军事智库的学术精品打造模式,鼓励团队协同合作,促进形成“创新团队—重大项目—高端学术精品”的良性循环,以此吸引国际学术界的目光,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
三是培育具有国际型学术研究能力的人才队伍。人才是智库的根本,好的智库必然是人才库。提升中国军事智库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必须更加重视高素质人才构成,大力培养具有原创精神的军事思想大师,造就若干支能够与国际同行竞争和对话,并为同行所认同和尊重的权威专家队伍。要继续完善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的培育机制,以学术领军人物为核心,围绕重点方向和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催生具有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人才团队。要把培养具备国际对话能力的学术精英摆在重要位置,确立国际型学术研究能力的新标准,即拥有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具有对外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高度重视国际型学术研究能力提高问题,强化多语言理论人才培养,努力消除国际型研究中的语言障碍问题。还要学习借鉴国外军事智库人才与军界交流互动的体制机制,注重发挥退役优秀高中级干部的作用,努力形成不同领域人才智力聚合的效应。
四是打造数字化的国际学术传播平台。平台是学术话语权的主要载体,学术话语的传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平台。军事学术期刊、网络系统等是当今军事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和传播的平台,也是构成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主要媒介载体。要重视发挥军事学术期刊等传统媒体平台的作用,利用军事学术期刊发展与新型军事智库建设之间的共生关系,努力建设一批能够代表国际水准的军事学术名刊,为中国军事智库参与国际话语权竞争创造条件。要抓住信息时代的特点,朝数字化媒体方向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军事学术传播平台,并将其作为信息化条件下提升学术国际话语权的必由之路。可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建立专门的中英文国际军事网站,以接近英语读者阅读习惯的版式和报道方式,对外传播中国军事智库的各类学术研究成果,及时准确报道国内外军事要闻,深度解析国际军事热点、难点问题,借以扩大中国军事智库的全球影响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五是拓展对外学术交往的范围与层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进行军事和安全政策的对外解读,广泛传播中国的军事实践经验和政策主张,有利于增强军事智库在全球主流媒体和国际组织平台的话语权。要更加广泛地开展与世界知名智库的联系,推动国内军事智库与国外一流智库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要重视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对强化国际学术存在、提升影响力的作用,努力争取此类会议的举办权或发起权;要支持高端军事智库参与和创办国际学术组织,积极参与制定学术规则和规范;要探索“引进来”的科研新思路,构建起访问学者与国内学者的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体系,建立起军事问题研究的国际学术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