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文化教育科技
谢和平:教育是“点燃一把火”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2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原标题:教育是“点燃一把火”(大家手笔)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时代课题。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认真思考和解答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责任、教育的生命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认真探索和科学把握教育的本质,才能搞好教育、激发和增强教育活力。教育不只是“注满一桶水”,而且是“点燃一把火”。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和平台有很多,可以随时查阅、下载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大学要做的是去启迪而不是灌输,是要“点燃一把火”。事实上,教育的本质就是发掘被教育者的潜能,培养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是“点燃一把火”,着重去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学生就会自发去学习、去努力、去奋斗,就会很好地成长。
  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承担着责任,应该把学生培养好。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进入大学,如果没有成长好,教育工作者就负有责任。孔子说,“有教无类”。所以,不管学生如何,大学都应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这是大学应尽的责任,也是每位大学教师、教育管理者应尽的责任。
  教育是有生命的,不是简单的教与学两个孤立的部分。教育的生命就是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论课堂教育还是课后教育,实际上都是一种爱心的传递,而不只是简单的上课和交流。教师上课时给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启示、一声问候,对学生都有很大影响。当前,“慕课”等网络课程迅速发展,很多人提出大学还有没有必要存在。其实,无论科技发展水平有多高,信息传递有多迅捷,教育都不会消失,因为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和源泉。学生在大学校园通过课堂教学,通过师生互动,感受教师的爱心,这是任何网络课程都代替不了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智慧启迪是不可能被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取代的。
  理解教育的本质、担负教育的责任、领悟教育的生命,才能把握教育的科学过程,努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使他们尽量优秀,有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和素质。从这个角度出发,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不是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获得的学分有多少,而是大学培养的学生素养高不高、能力强不强、视野宽不宽。
  现在,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并不差,但素养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有人认为,一些学生的道德品行、人文修养、诚信、能力等与老一代学生差距较大。事实是否如此还需要深入分析,但大学教育的确需要抓学生素养,即素质与修养。大学应开设更多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使学生懂文化、悟经典,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
  不少大学生具备较好的知识基础,但一干具体工作就显得能力缺乏。大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为了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大学应勇于改革创新,构建一套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
  一个人的视野决定其成就,决定其人生高度。大学生应有宽广的视野,尤其要有国际视野。应坚持将大学生国际视野培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将国际化教育实践贯穿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氛围营造等教育教学全过程。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学生,增强学生国际交流交往能力。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

查看原文
    1. 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2. 大逻辑 大主题 大视野
    3. 民族情怀与国家视野
    4. 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
    5.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
    6. 王国刚:金融运作应有大视野
    7. “一带一路”的视野与思路
    8. 关注食品安全当有更宽视野
    9. 中国贡献:当代社会主义的特色视野
    10. 程恩富,视野超前的思想者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