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弘扬中国精神 传播中国价值 凝聚中国力量
发布时间: 2016-05-03    作者:欧阳雪梅    来源:国史网 2016-05-0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提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于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我们党向来认为社会主义是包括物质经济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社会全面进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但中国的特点要保存。”因此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针,指导干部、知识分子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清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对文化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紧密结合,进行广泛的思想道德教育,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又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紧紧抓住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这两个基本方面,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均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专门议题并形成了决议。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2013年8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015年2月28日,他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日前,他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做出的批示中,要求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接续奋斗、接力探索,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多元,占世界总量的13.3%,与美国GDP的相对差距从2010年的2.48倍缩小至1.68倍。人均GDP达到46531元,居第96位;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万元和1.1万元,居中高收入国家的中等水平。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第一大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铁路营业里程1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万公里,占世界总里程的60%以上;公路通车总里程446.3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19万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1.54亿辆,位居世界第二;全国电话用户15.36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6.49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达到5.57亿人,宽带用户超过7.8亿户,成为世界最大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市场;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3.60亿千瓦,电网规模世界第一。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1%,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2015年实现粮食产量“十二连增”,总产量为6.21亿吨。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已取代第二产业领头,目前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1.41%。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超级计算机、支线客机等重大科技工程取得新的突破,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我们的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精神文明整体趋势健康向上,但快速发展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物欲膨胀,导致了社会性的焦虑、浮躁和空虚。少数党员干部信仰迷失、贪污腐败。一些文艺创作者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一些媒体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则照搬照抄西方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盛行西方命题加“中国证据”的范式诠释中国,不仅不能自圆其说,更不用说让外国理解中国。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不少人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网络上充满了各种极端化、负面化、情绪化的声音。《失乐园》的作者弥尔顿曾说: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如果不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我们既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遗产,又要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误导,建设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及学术和话语体系。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中,提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显著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精神文明建设重在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

  人们的精神面貌要靠精神力量去改变,人们的精神境界要靠精神手段去提高,人们的精神价值也要靠精神文明去揭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在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在不同思想文化、不同道德观念、不同价值理念的碰撞交锋中,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尤为重要。因此,中共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在凝神聚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思想,政治局集体学习多次讨论文化建设问题,2014年10月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兴国之魂。2013年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等一系列的指导意见,是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环环相扣的固本、铸魂的举措。《建议》强调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并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维护主流价值和公序良俗。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与水平,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鉴于网络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建议》提出要“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直面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中国精神铸魂,“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中国价值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精神,传播当代中国价值,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随着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提出文化走出去、2004年提出中国传媒走出去、2008年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第一期工程的开启,媒体海外建站设点加速推进,海外布局初具规模,传播范围明显拓展,对外汉语教学的推广,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数字化传播的国际拓展,已形成一定的国际传播能力。如全球互联网上中文的内容已由以前不足5%上升为12%。全球孔子学院和中小学孔子课堂已分别达到500所和1000个,注册学员达170万人。在话语权建设方面,中共十八大以来,为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积极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中国价值,创造性地提出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战略、“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战略理念等新概念新表述。针对西方国家经常把自己置于文明制高点批评中国,公开排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尤其是作为现行世界秩序最具实力的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把防范的矛头指向中国,并介入中国与邻国争端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的交流互鉴,指出,人类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他在博鳌亚洲论坛的讲话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2015年9月,他在联合国讲话时表示:“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在欧美国家开始盛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体现了中国对当今世界的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为: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经济利益共同体为基础,进而成为求同存异、互信互爱的文化共同体。这一理念获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响。

  在新秩序、新挑战、新矛盾的面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成员,需要更多地承担起国际责任,被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注重在交锋交融的国际社会中,更加鲜明地表达我们如何治理社会、如何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努力传播中华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符合全球化的大趋势,更符合周边国家的根本利益,适应时代的要求,回答着人类的关切,因此,我们要把以互利共赢合作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塑造成为区域和世界的主流话语,为中国发展建构良好的国际环境。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国际话语权竞争提供了条件。我们要加强消息源建设,增强议题意识,主动设置和嵌入体现我价值观念、符合国外受众思维习惯的议题,切实提高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吸引力。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习惯,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的文化艺术精品,提高国际文化市场的占有率,壮大文化力量。加强智库建设,积极开展与国际智库的交流合作。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和西方的沟通虽然一直很频繁,但在许多场合,双方还是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里面,各说各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发展将西方现代化模式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所谓“唯一模式”或“普世模式”还原为“一种模式”或“欧美模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研究透彻,努力创造一种建立在自己经验之上的既能解释自己,又能让他人了解并理解的知识体系,解释好、解读好中国,并通过主持和参加各种国际智库论坛,讨论问题、切磋观点,既有利于开阔视野,智库间碰撞智慧火花,又增进沟通,减少误判,达到增信释疑的目的。

  传播中国价值仍然需要政府与民间并举,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走出去”与“请进来”并行,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格局,媒体、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出境公民等各种力量参与,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