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执笔:董振华
站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党中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正是为了使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担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四个意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其中,政治意识是根本,确保方向和立场正确坚定。增强政治意识不仅具有深层的理论逻辑,而且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13亿多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政治意识具有深层的理论逻辑
整个人类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认识世界,另一个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必须基于认识世界这个基础:一方面认识世界为改造世界提供规律性认识和理论指导,这就是事实判断;另一方面认识世界为改造世界提供方向和价值,这就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对应的是“实然世界”,价值判断对应的是“应然世界”。整个人类实践活动就是促使“实然世界”不断向“应然世界”革命性变革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同志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比喻成望远镜和显微镜,这形象地说明了认识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望远镜是要我们看清方向,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迷失价值,解决“应然世界”的理性问题;显微镜要我们脚踏实地,不要看不清脚下而好高骛远,解决“实然世界”的现实问题。如果没有望远镜就会沉迷于工具理性不能自拔,而缺乏价值理性;如果没有显微镜就会陷入空想,而缺乏工具理性。
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必须树立政治意识,不仅要用显微镜在现实实践中解决好如何团结一致、共同发力、改造世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用望远镜在理想目标上解决好如何达成共识、统一意志、认识世界的问题,提供价值理性,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回答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遵循的最根本的价值理性应该是和其基本立场相一致的,其深层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即人民大众的立场。
这个立场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是分不开的。马克思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就是为了人民大众的解放和自由。早在中学毕业的时候,马克思的这一理想就已经基本确立。1835年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以非常优美的语言充满激情地表达了这一崇高理想,其中这么一段话至今仍然被我们广泛传颂和引用,“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这是什么,这就是人民的立场、群众的观点,就是为了人民大众的自由和解放。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一政治立场和人生理想正式表达为这么一句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正是始终坚守着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立场,不断带领和团结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从胜利走向了更大的胜利。
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到列宁强调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代表他们的利益;从毛泽东同志关于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再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些重要思想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基本的政治立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这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
政治意识在当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党员干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政治意识在当代中国最基本的时代要求。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价值追求和逻辑起点,这个价值理性也一直处在人类共同价值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理论和纲领体系。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灵魂,社会主义是载体,马克思主义蕴含着根本的价值追求,而社会主义就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如果马克思主义离开了社会主义,它只能成为空想,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如果社会主义没有了马克思主义就会丢魂,就会走邪路。所以,社会主义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手段,也就是说要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要为人民大众的解放而进行制度设计。
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解放实践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发展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实现人对与自然界之间物质交换关系的有效控制,把人从自然界的盲目必然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第二,通过革命性实践摆脱社会中阶级的奴役和压迫,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让人民大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共享和追求共同富裕为己任,一直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中,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科学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互相贯通、互相交织,最终统一到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实践中。通过发展生产力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通过制度变革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不断推进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达到一种“和谐”状态。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即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通过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让人民大众吃好“蛋糕”,共享发展成果,这些论述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即造福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追求的科学道路,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共享”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站在“造福人民”这一共同价值的制高点上,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历史实践。
政治意识对于伟大复兴的实践价值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这一政治属性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牢固的政治定力。“四个意识”集中体现和贯穿着鲜明的政治意识。政治意识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第一,政治意识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共同理想是鼓舞中华民族奋力前行、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命题,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我们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在解决了“站起来”和“富起来”的时代课题的基础上,“强起来”的时代课题就摆在了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前所未有”来表达我们所处的方位: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我们怎么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通过共同的理想信念,树起一座精神灯塔,指引全国各族人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更好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我们共产党人要承担历史使命,就是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力量凝聚起来,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民族复兴而共同奋斗,这就是我们始终要牢记的政治方向。
第二,政治意识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明确的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这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来自人民回答了来自谁的问题,反映了党的本质属性;植根人民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揭示了党的动力之源;服务人民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宣告了党的奋斗宗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才能始终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和爱戴,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都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成员。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第三,政治意识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明确的政治定力。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根本政治问题上要有坚定的战略定力。什么是战略定力?就是我们要牢记历史使命,我们所有行动都以这个梦想实现作为判断标准,不要被任何风险所惧,也不要被任何干扰所惑。凡是有利于这个梦想的事情我们坚决要做,凡是不利于这个梦想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做。新形势下,不管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践行新发展理念,不管是啃下深化改革的硬骨头,还是打赢扶贫脱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攻坚战,都要求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动,围绕核心聚力、向党中央看齐。其中,坚定的“政治意识”,是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强劲动力。只有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从而以信仰的力量凝聚意志和共识,同时以铁一般纪律凝聚力量和统一行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而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