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近期关注
曹光章: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
发布时间: 2018-01-08    作者:曹光章    来源:长沙晚报 2018-01-04
  字体:(     ) 关闭窗口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不断阐明了文化自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文化自信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并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把文化自信阐发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文化自信”贯穿于对历史性成就的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概括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部署等各个方面。文化自信成为十九大报告的关键词,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面与要求。 

  党的十九大精神展现文化自信的魅力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国内外媒体都注意到了这次大会所传递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展现的愈益自信的精神状态。《光明日报》10月23日题为《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的文章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彰显着高度的文化自信。”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0月18日报道:“习近平的演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中共意识形态的信心。”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月20日题为《处在成为大国的转折点》的文章写道:“许多民众感受到了这个新时代以及整份十九大报告所传递的核心信息:中国正处于伟大历史转折点。这种内心的感知,让许多人变得更为自信起来。”可以说,十九大精神处处绽放着文化自信的魅力。 

  文化自信支撑改革与发展,改革与发展确证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所展现的文化自信,其最切近的现实基础,就是在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中,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五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人民生活不断获得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五年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接续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伟大历程,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迎接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所展现的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过去五年的总结中,也体现在对于未来全面决胜小康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战略规划中。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一路线图和时间表既指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指向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两步走”战略面向未来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光明前景,展现着长远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点 

  十九大报告所系统阐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科学分析和回答新时代重大课题的结果,也是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结果。 

  十八大以来,既有党的执政所面临的“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又有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特定历史阶段和特殊国际形势所带来的“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面对这些挑战,如果信心不足、定力不强、头脑不清、应对失策,就可能导致我们的事业遭遇重大挫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准备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引领8000多万党员、13亿多人民团结一致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就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和理想信念,凝聚起伟大的精神力量。他强调,5000余年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化,因其内涵的博大丰富、历史的悠久深厚、生命力的长盛不衰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向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向革命文化寻找红色基因的精神力量,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创造新的精神力量。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时,逐渐引领全党全国人民确立起文化自信。 

  伟大斗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为伟大斗争提供精神力量。这是关于文化与实践的辩证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和鲜明特点。 

  中国共产党人是文化自信的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是具有文化创造力的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5000多年的文化创造和传承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自豪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没落的统治,片面地尊崇、利用传统文化中“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相对于时代而言保守落后的文化因素,窒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曾经的“天朝上国”“礼仪之邦”饱受“蛮夷”欺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受到极大损害。但是,中华文化仍然在时代巨变、思潮激荡的历史洪流中不断探索、寻找着新的前进方向。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探索,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中国共产党之后,中华文化才有了真正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政治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面对亡国的危险,一批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腐朽文人政客,先是寄希望于“国联”主持正义,后来又寄希望于达赖喇嘛的佛力“消此浩劫”。当时的《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对此,鲁迅写道: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何其敏锐!在民族危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调流行之时,深刻地指出真正的中国脊梁不会失掉自信力。 

  那么,谁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脊梁?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为拯救民族危亡而上下求索的仁人志士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脊梁。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就成为挺立起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脊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时期创造了伟大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创造和发展了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不断奠定着文化自信的根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