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社会法律
中法携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10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江时学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8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他是2018年访华的首位外国元首,也是十九大后首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此访有助推动新时代中法、中欧关系发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他还表示,“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和法国能作出不容低估的贡献。

  首先,中法两国都是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法国是欧盟中的重要经济体。此外,两国还是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常任理事国。因此,中法两国完全可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加强合作,携手共进。

  其次,中法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支柱之首是政治上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因此,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1997年和2004年,法国又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同我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马克龙总统的此次来访,必将在其前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中法关系。

  第三,中法两国可以推动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自古以来,全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道路就充满曲折和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不应该为实现和平而努力奋斗。一方面,中法两国在安全领域无直接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两国都主张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因此,两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巨大的正能量。

  第四,中法两国在经贸领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经贸关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资基础,能否夯实这一基础,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法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实际投资来源国、第三大投资目的国和第四大技术引进国;中国是法国在亚洲第一大、全球第五大贸易伙伴。长期以来,中法经贸关系发展良好,在南北关系中是一对较为出色的伙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法国经济复苏的加快,尤其是在法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两国经贸关系有望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

  第五,中法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文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地位不容低估,中法两国的文明是世界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两种文明的组成部分及其推崇的价值观不尽相同,但它们并不互斥,更不会相互取代或冲突。事实上,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与法国文化的交流是从不间断的。可以预料,马克龙总统的访问必将使“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民心相通”得到更好的落实。

  第六,中法两国都尊崇自然和追求绿色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要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法国曾较好地解决了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中国也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法国在与绿色经济有关的多个领域(如清洁能源)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在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的过程中,亟需引进先进的技术。由此可见,中法两国在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可以预见,马克龙总统访华将促进中法两国将在绿色经济领域中加强合作获得更多的共识。


查看原文
    1. 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实现路径
    2.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生态法制保障
    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新型政党关系
    4. 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
    5. 十九大报告中的世界元素
    6. 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政党互动新平台
    7. 构建超越文明冲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8. 汇聚世界政党共识 共建更加美好世界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助力实现中国梦
    10.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