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政治
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实现路径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室 刘海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之一,同时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目标的顶层设计必将深刻影响国际关系的调整和世界格局的走向。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在特性与目标设定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意味着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国际关系多边化、民主化、法治化、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坚持为国内发展保驾护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构建”,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在特性,更是把中国梦同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联系起来,指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和实现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一个使人类远离恐惧、远离贫困、远离封闭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目标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世界意蕴
  中国自身实力的全面提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在自身总体实力不断提升、国际秩序新旧交替、世界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2016年中国GDP增速为6.7%,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仍居世界首位。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额都跃升至全球第二位。不仅如此,2016年《中国国际移民报告》蓝皮书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三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中国正在由一个地区性发展中大国稳步迈向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的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稳定因素,其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贸易自由的开放态度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孤立主义、保护主义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破解了“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的疑虑。西方盛行的一种观点就是认为“竞争具有零和属性”,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冲突造成的“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金德尔伯格陷阱”则忧虑新兴大国的崛起有可能会造成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赤字,从而使国际体系失序。而这主要是美国不愿意承担更多国际责任造成的,美国已相继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习近平在今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有力地回应了这一观点,他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是要动谁的奶酪”,而是要“提供更多先进理念和公共产品,推动建立更加均衡普惠的治理模式和规则”。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重塑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的必然要求。虽然中国一直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但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不够,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现有国际秩序的变革主要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秩序的力量与维护强权政治的力量之间的较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0月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赞赏中国是促进南南合作的真正领导者。只有中国充分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局限,体现了中国“天下一家”的理念,体现了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美好世界的憧憬,以及对“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合和共生境界的追求。时代赋予了中国外交新的历史使命,中国正在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理念推动着这一目标的实现。
  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和“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按照这一战略布局,“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正在有序推进中。“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理念在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中得到了鲜活体现。“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这一声明将更有助于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目前中国已经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11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共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责任,更凸显了中国外交的全球视野。
  奉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当前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萨德”入韩、美国国防部宣布支持一项未来5年内向亚太地区投入75亿美元的“亚太稳定计划”都是新冷战思维的表现,将威胁地区安全。习近平早就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
  坚持“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新发展观、“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观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G20杭州峰会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政策协调框架之内,构建“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世界经济的“中国方案”备受关注。习近平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通过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以及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来解决世界经济增长、治理、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一带一路的“丝路精神”,更是展示了“从容自信、彰显特色”的中国外交。
  树立世界文明观和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观,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当前民粹主义盛行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出“我们是谁”的问题,然而,“我们或许乘坐不同的船而来,但我们现在都在一条船上”。马丁·路德·金这句名言是对我们处境最好的描述。这一问题最终要靠新文明观来解决,即“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观,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7年度报告》指出中国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法国、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多个国家举行气候变化双边合作机制会议,深化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并以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有决心有能力和世界一道开展国际合作落实《巴黎协定》。
  世界上不平等的国际关系、贫富分化、战争冲突、难民危机需要靠经济发展、和平解决争端、摈弃文明的偏见来治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的应有担当和兼济天下的中国情怀。

查看原文
    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新型政党关系
    2. 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
    3. 十九大报告中的世界元素
    4. 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政党互动新平台
    5. 构建超越文明冲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6. 汇聚世界政党共识 共建更加美好世界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助力实现中国梦
    8.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9. 谱写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1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