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胡荣荣: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发布时间: 2018-06-04    作者:胡荣荣    来源:红旗文稿 2018-06-04
  字体:(     ) 关闭窗口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却传遍全球;《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9世纪,仍烛照未来。《共产党宣言》既是世界上首个无产阶级的政治纲领,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科书,始终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也为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在领导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引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结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这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确了主题主线,也为我们学习《共产党宣言》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以人民为中心: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二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在其所领导的工人运动中没有自己的私利,不是为个人或者少数人而努力奋斗,而是“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这就鲜明地表达了共产党人进行一切重大历史实践活动都是植根于人民立场之上。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人民性。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正是这“两个绝大多数”的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人的发展而不是资本的发展,强调人民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中心地位,强调人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将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谋生糊口的世俗樊笼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共享人生出彩机会。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指出:人民群众是否得到真正解放,“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继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使国有企业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骨干力量,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力军,使“归人民所有的生产力”蓬勃发展。 

  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抗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离不开公正合理、运转高效的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原则的制度体系。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旨归,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更高要求,必须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把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治理效能优势。 

  二、勇于自我革命: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告诉我们,无产阶级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取得对资产阶级的决定性胜利,必须建立一个组织严密、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列宁曾经强调:“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党也是国家治理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国家的发展和治理,既不能各行其是,更不能互相掣肘,而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强调“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革命时期就把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新时代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勇于自我革命,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推进伟大工程的首要任务,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尊崇党章,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成为指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满足了中国社会革命的现实需求。思想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长壮大的根本遵循,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代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所共有的“红色基因”,更是中国共产党97年奋斗历程的宝贵经验。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时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毛泽东1938年就向全党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当前,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使党建工作始终围绕党的指导思想而展开,通过把思想建党的成功经验融入制度体系,化理想为目标、化宗旨为规矩、化理论为制度。 

  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列宁对拉萨尔在1852年6月24日写给马克思信中的一段话十分欣赏,“党内斗争给党以力量和生气。而党本身模糊不清,界限不明,是党软弱的最大明证。党是靠清洗自己而巩固的。”列宁把这段话用作《怎么办?》一书的题记。正是因为列宁十分重视清洗党的队伍,才把布尔什维克党建成了坚强的战斗核心,取得了十月革命的最终胜利。面对革命胜利后出现的党风等问题,列宁指出:“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勇于自我革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要义,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势。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的精神,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责任担当,把全面从严治党摆上战略布局,坚决整治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长期执政威胁最大的问题,使弱化党的领导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校准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航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 

  三、推进伟大斗争: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新时代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必须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充分估计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方面长期占优势的客观现实,认真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和斗争的各方面准备。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从国际看,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政治制度与其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实行了战略调整,对我国的阻遏、忧惧、施压日益增大,不断制造贸易争端和军事围堵,给我国国家利益带来不确定性和挑战;从国内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在改革开放创新持续推进的同时,各方面风险也有所积累甚至会集中显露。这就要求我们增强政治定力,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花更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马克思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必然要求我们积极应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更加隐蔽,以西方“宪政民主”为例,我国学术界一些人试图以西方宪政理念解构我国宪法和民主政治制度,需要我们积极应对。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强大舆论势能,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