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世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地阐述了推动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这一重大课题,他强调:“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我们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实践遵循。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江这条母亲河也遭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由于长期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不够,长江流域系统性保护不足,部分地区城镇开发建设严重挤占江河湖库生态空间,沿江化工行业环境风险隐患突出,污染物的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和43%,饮用水安全的保障任务艰巨繁重,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对守住环境安全的底线构成巨大挑战,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格外突出。有些地方乱砍滥伐,森林植被破坏,湿地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发。因此,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原则,注重生态优先,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长江绿色经济带,有助于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确保整个中国总体生态功能格局安全稳定的坚强生态主轴,建设成为对于全国绿色发展具有重大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绿色经济带,建设成为将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和生态清洁安全型的模范示范区。
唱响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歌,必须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观念支配行为,没有思想观念的自觉,就没有行为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首次从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高度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追求,是推进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强大精神向导。具备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才能使人们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自觉地形成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才能促进人们将探索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认识内化进心灵,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成为人们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成为指导人们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热爱长江、呵护长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唱响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歌,必须围绕美丽长江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为长江绿色经济带建设保驾护航,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通过创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一体化协调机制,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生态功能分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强化跨界断面水质考核,推动协同治理,以生态承载力为底线,进一步优化产业开发格局,严格保护一江清水,努力建成上中下游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生态廊道;要通过明确一体化协调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生态化改造的着力点,制定和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从源头上解决产业绿色化发展问题;要通过加快建立健全产业绿色生态化改造的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促进产业绿色生态化改造的管控机制,建立区域间合力推进产业绿色生态化改造的内生动力机制,增强区域产业绿色生态化改造的创新能力机制,用经济手段促进形成产业绿色生态化改造的利益补偿机制;要通过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一体化协调机制,设立统筹协调机构,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通过加快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森林、湿地、农业、矿产、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保护的生态补偿制度等。
唱响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歌,必须构建政党、政府、企业、公民集体行动的实践共同体。政党和政府要始终将生态环境问题当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促进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行政理念、行政方式的转换和调整,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和生态为民。企业要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生力军,自觉地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切实履行为环境保护尽责尽力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公民要自觉地形成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绿色家庭、绿色出行等行为成为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