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 石建勋、张鑫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上海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上取得积极进展。
第一,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守经济转型升级定力。
近年来,上海的实体经济面临高端产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国内中西部地区分流、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虚拟经济倒流的“三重挤压”,并不同程度遭遇债务风险累加、转型困难的经营困境。面对这些情况,上海没有因为经济增长速度的暂时下降而延缓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追赶全国经济增长平均速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经济转型升级的定力,坚定转变发展方式,逐渐摆脱了对投资、房地产、重化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四个依赖”。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到,比提速更可贵的是上海经济发展结构变化和质量效益提升。2008年,上海GDP在连续16年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突然减速,当年增速慢于全国。此后9年,上海承受了发展模式转型带来的阵痛: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强劲引擎的重化工业拉动作用渐渐衰退,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随国际金融危机到来陷入低谷,城市大修大建渐渐放缓。在这不利背景下,上海的产业结构迎来了深刻变化。2012年至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0.2%提高到6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6.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由此,上海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迎来高速发展,这是上海经济在下行周期中保持“降速而不失速”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二,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时间、定力,也需要顺势而为,在关键时刻推动创新实现质变。客观来看,上海加快经济转型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临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大、生活和生产成本上升、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产业空间布局调整难度大以及因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带来的“城市病”等因素制约。这就要求上海必须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来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部署下,上海主动作为,充分释放科创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对经济的带动效应,为新一轮提速增长提供强劲动力。2012年至2017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3%提高到3.8%左右。2015年5月,上海发布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上海新兴产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时期。2017年前三季度,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完成总产值7524.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27.9%,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长12.3%,生物医药增长9.2%,节能环保增长6.9%,高端装备增长5.0%,新材料增长4.3%。
第三,把振兴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抓手,着力打造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端“上海制造”。
近两年,上海经济增速赶超全国速度,服务业的稳健增长是基础,但起关键作用的是来自此前一段时间比较困难的制造业。
2016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082.72亿元,比2015年增长0.8%,一举扭转了2015年下降的态势。2017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0133.86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3%、30.7%、68.9%。相比2016年,第二产业比重大约上升一个百分点,显示上海的制造业有较大回升。
上海制造业逆境中的增长,依靠的是发展环境改善、企业活力激发以及创新成为引领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当经济结构调整处境困难时,“上海制造”没有放弃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定力,上海没有依靠简单的刺激政策,以投资拉动、规模扩张的方式帮助制造业复苏。相反,上海结合地方特点,推动以“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深化改革、聚焦创新,为企业减轻各方面负担,提高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并集中资源力量来支持和推动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工业由降转升,显示上海经济稳中有进的整体增长中以高端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振兴。这让上海经济发展更加健康、稳定,更富有弹性和可持续性。
第四,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方向,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快构建为实体经济持续“输血”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现代金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血脉。上海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中,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重点任务,着力将现代金融从服务业中凸显出来,上升到产业体系中重要协同部门的高度,强化金融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努力去掉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虚火”。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实现增长的同时,上海第三产业的内在结构逐年得到持续优化。其中,在金融、房地产业等领域中,某些方面存在的“泡沫”和“虚火”并没有加速扩张,而是有效控制住了风险。
2017年12月,《关于做好新时代上海金融工作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形成了指导推进上海金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上海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切实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非法集资专项整治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上海将加快各项金融改革,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与实体经济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配套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第五,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构建吸纳全世界各类优秀人才的体制机制。
理性来看,上海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转型的生产创新要求不适应,导致“高精尖”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不同领域和行业人才的经济社会待遇差别客观存在,造成了人力资源领域的“脱实向虚”。针对种种问题,上海制定实施人才政策“20条”“30条”,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深入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
未来,上海将围绕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打造国际一流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坚持人才政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引才用才政策体系。树立强烈的人才服务意识,营造爱才惜才、宜业宜居的人才发展环境,使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总之,上海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一方面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立足更高站位,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另一方面,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端产业、人口和文化集聚带来的创新效应。同时,要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以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特点,正确处理好生产与生活、易商与宜居、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协调融合、相互匹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