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经济生态
培育壮大新动能亟待破解四大难题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6/07    来源:经济日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 周 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为加速推进新动能的形成,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新动能,是以新模式新产业等为载体,有别于传统动能高耗能、高污染及重要素投入的特点,与互联网高度结合,坚持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具备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且往往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动能,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大特征就是经济发展由传统动能驱动逐步转化为创业创新、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和分享经济等为主的新动能驱动。当前,大力发展新动能是由发展阶段决定的。从历史和国际经验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动能会逐渐减弱,发展新动能是必然之路。上世纪70年代,日本粗放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峻考验,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化解过剩产能及鼓励企业开发节能环保技术等,顺利实现转型升级。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影响,我国经济面临出口萎缩、传统产能过剩,传统动能发展出现了瓶颈,必须寻找新动能。
  当前,新动能主要存在于这几大领域:首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化解过剩产能、去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等为主要抓手,通过对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制度技术等供给侧领域的改革,释放对生产要素的束缚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创业创新有利环境,带动经济整体发展。
  其次,地区发展带来新动能。比如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发展,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新区建设等。同时,通过大力“引进来”和“走出去”、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也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
  再次,互联网和大数据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领域技术日新月异,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此外,如消费升级、教育医疗升级、打破行业行政性垄断及新商业模式的探索等也产生了新动能。
  虽然互联网经济、新商业模式等表现出的新动能对经济发展、就业提升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但在培育新动能过程中,仍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安全性难题。当前,部分新经济如“互联网+”还是个新事物,相关规制措施还滞后于产业发展,容易引发其野蛮生长。例如,电商兜售假货、互联网金融庞氏欺诈、社交平台数据泄露、大数据违规使用等行为频繁发生。有必要加强风险防控,加大在新经济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政策研究,在消费者隐私、知识产权滥用等信息技术领域维护基本权益,创新电子商务领域市场监管模式,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区块链等尚不明朗的新领域保持谨慎态度。
  二是智能制造被国外“卡脖子”的风险。对此,要大力提升本国核心零部件材料的自给率。一方面,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提升科研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使科研人员有动力去创新;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主动扩大进口缩小贸易差距等方式,在技术尚有差距的领域通过各种途径向发达国家学习。
  三是创新在新动能发展中的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创新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配套性不强,创新产业链较短致使浅层创新较多,比如“互联网+”造就的居民衣食住行领域创新层出不穷,智能制造方面的高精尖技术创新相对匮乏,人才、风投、创新环境等系统性配套能力不足,这要求对创新进行顶层设计,加强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商业运用等方面的纵向创新,加强在各种投入要素和提升商业环境等方面的横向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是有关新动能的新经济统计工作慢于新经济的发展。新经济范围和内涵很广,包含了国民经济行业中9个大类、50个中类和278个小类,形式新颖且变化快。与以往国民经济核算等相比,统计方法和制度稍显滞后。例如在统计工作中,各种服务类手机软件APP的使用、部分免费的共享经济模式、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互联网直播等灰色地带、微信公众号及短视频等自媒体运营新模式产生的收入等都或多或少被忽略掉了。这就需要加强统计与测定工作,不断调整完善统计口径,准确反映新经济变化以加快形成和壮大新动能。

查看原文
    1. 紧紧依靠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2. 树立和培育积极老龄观
    3. 如何培育发展绿色动能
    4. 科学认识和积极培育共享经济
    5. 承前启后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6.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从何着手
    7. 培育壮大新动能 加快转型走新路
    8. 发挥区位优势 培育新增长极
    9. 激活传统 培育自信
    10. 把握经济大逻辑 培育发展新动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