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徐清泉
“文创50条”为上海绘就新时代文化发展愿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此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上海“文创50条”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和上海“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落地性政策文件。
近年来,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良好发展势头。不过从当好“排头兵”“先行者”的要求来看,从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期望来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仍有很大的改革发展和创新提升空间。
“文创50条”的出台,不仅顺应了中央要求在新时代“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文化创造需要,而且也非常契合市委号召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文化发展诉求,它是上海为自身绘就的新时代文化发展新愿景。对行业新政反应敏锐的人士,很快就从“文创50条”的文本读解中,体会到了其中“干货”的丰富和“分量”的厚重。如将影视、演艺、网络、动漫、游戏、出版、艺术品交易、设计等确定为“重点领域”,可谓是发挥了行业既有优势;将增强主体活力、加快金融创新、提升节展影响、扩大文化贸易、促进文化消费、推进“放管服”改革等视为构建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可谓是把握了工作“痛点”;而将发挥财政引导杠杆作用、合理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加强建设用地保障、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等作为产业支撑保障,则可谓在要素集聚方面切中肯綮。无疑,“文创50条”带给上海文化建设者的不仅仅是诸多的政策亮点和显见的发展机遇,更有亟待文化管理者和文化经营者转化为改革动力的任务压力,其最大的特色在于:突破了常规性顶层政策设计难免流于笼统化和粗线条的局限,鲜明地创设出了指导上海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项目库”、“施工图”和“时间表”。
要率先推进观念意识和体制机制创新
为了切实完成“文创50条”确定的工作任务,上海文创领域需要率先推进观念意识和体制机制创新。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推动文创从业者实现思想认识“版本升级”,要“牢固树立抓文创就是抓发展、抓文创就是抓民生的意识”,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最终批判标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同时还应当努力树立这种自觉意识,即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文化与其他行业早已进入了彼此频繁跨界、多向高度融合的新时代,特别需要通过跨界要素集成和跨业动能会合,才能最终刺激“文化+”和“+文化”实现市场效益和创新效能最大化。事实上,不同区域的同类文创市场主体之间,也需要建构和形成统筹协调及融合并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各个城区在谋划落实“文创50条”的过程中,应当从全市一盘棋的高度着眼,本着八仙过海、守望相助、协调共进的原则,携手推动上海文创产业发展迈向新境界。
无论是推动上海文创在“重点领域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建设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还是“巩固国内网络文化龙头地位”、“深化国际创意设计高地建设”、“构建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乃至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等等,均表明今后上海文创面临的发展建设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动力真正转到创新驱动上来,通过我们的努力,创造出一个美丽的人文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