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政治
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直面两大挑战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12    来源:解放日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陈宪
  近年来,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新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战略对全面深化改革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准确把握这些新要求,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和发展的新方案、新措施。
  教育体制改革是重要内容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和重大意义的阐述中,有一段重要的文字:“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个判断,仍然是正确的。不过,在经济活动投入要素发生重大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刻,有必要作出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的前瞻性调整,将教育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新的重要方面。
  2014年至2015年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中国经济面对的结构性矛盾,相继提出“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概括、新举措。以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和形成中长期增长动力,实现中国经济转型,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中长期增长动力主要是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精神。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传统经济增长向现代经济增长跨越的新阶段,经济增长和发展将主要不是依靠物质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而是依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效率提高。
  早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就揭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其中,教育是重中之重。一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与人力资本的关系、与教育的关系,不仅成为经济学家长期关注的重点,而且摆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创新驱动战略还提出了创新创业人才来源的问题。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创业创新的主体是移民。近现代史上的美国和以色列,都是因为大规模移民,成为了创业创新国家。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飞速发展,也与吸引了大规模外来人才密切相关。而今天和未来的创业创新,正在并将继续经历从主体外生型到主体内生型的转换。创新创业主体的转变,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质量。
  具体到一座城市、一个城市群,在创业创新人才内生的条件下,持续不断创造和产生原创性技术和想法,将是未来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特征。
  内生的创业创新人才主要来自于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大学。今天能够被称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大学有硅谷的斯坦福大学、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圣迭戈的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硅溪的特拉维夫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等。创业创新人才是一种新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大学将是创新生态圈的标配,二者的互动决定创业创新的成功率。
  中国还没有能够称得上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大学。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现行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和刻板,不利于人才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的培育。就此而言,教育要成为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和推进器,成为中长期增长动力的来源,还有很大的拓展和提升空间。
  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着中国能否有自己的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大学;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人力资本和创业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因此,教育体制改革应当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换句话说,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是下一步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体制改革本来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应当加大支持力度。
  “雨林”和区域规划是新战场
  在推动创新创业中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事实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可放在以下两个领域:
  一是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驱动战略将经济活动的主战场逐步从市场转向“雨林”。这里的“雨林”,是指人类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个创新主体、创新环节和创新因素之间组成的相互联系和依赖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和社交链。不同要素或行业间创新生态链的组合,形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与此前的机械式、靶向式和精准式创新范式不同,这种范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如果将之前的创新范式比作目标明确的“市场”或“工厂”,那创新生态这种范式就是众多物种杂居,有可能产生新物种的“雨林”。在“雨林型”创新生态中,新的科技创新成果会在一定的概率下产生。创新生态的质量就是由这个概率的高低体现出来的。
  由两位资深投资者撰写的 《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一书认为,凡是与创新有关的地方,市场都是非常低效的。这个观点可能会令很多人震惊。但事实证明,公共机构承担了远比一般思维所认为的更加重要的角色。原因何在?我的观点是,当经济发展进入以创新为主要动力的阶段,一种有别于市场的外部环境出现了,那就是“雨林”。
  “雨林”不同于市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同的主体动机、投入产出关系和壁垒。其一,“雨林”的主体是超理性动机的,而传统的市场主体是理性动机的。超理性动机是指竞争的刺激、人类利他心理、渴望冒险、探索以及创造的喜悦、为后代做打算、渴望实现生活的意义等。创业创新行为需要个人超越理性动机,并关注于长期共赢。其二,“雨林”的生产函数不同于市场的生产函数。雨林模型挑战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突出了思想、天才(基石人物)的重要性,而不是土地、劳力、资本与技术。其三,如果说市场的秘方是关于人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交换,那“雨林”的秘方是关于人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交互;如果说市场要求推倒人为的“墙”,如各种管制,那“雨林”则要推倒社会的“墙”,即社会壁垒。
  基于这三个方面,一个初步的认识是:在资源配置领域,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创新生态系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政府怎样选择正确的方式,值得深入思考。例如,是以补贴方式还是采购方式扶持科技创新,需要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新的正确选择。
  二是区域规划领域。
  在经济社会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区域规划一方面不断调整原来的不合理设置;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将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的新元素放到一个或若干个特定的空间,或先行先试,或重组融合,产生增量意义上的动力和价值。现在提出的大湾区城市群规划,突破单个城市的行政区划,以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进而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我国,原有行政区划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新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融合、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空间拓展,都要求强化区域规划的作用,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重组。只有在调整和重组中融入改革、创新的战略性思路和举措,才能真正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经济和新区经济。
  热点解码
  什么是“雨林”
  “雨林”是指人类的创新生态系统。如果将之前的创新范式比作目标明确的“市场”或“工厂”,那创新生态这种范式就是众多物种杂居,有可能产生新物种的“雨林”。
  “雨林”的主体是超理性动机的,而传统的市场主体是理性动机的。
  所谓超理性动机是指竞争的刺激、人类利他心理、渴望冒险、探索以及创造的喜悦、为后代做打算、渴望实现生活的意义等。创业创新行为需要个人超越理性动机,并关注于长期共赢。
  “雨林”还对新古典增长模型提出了挑战,突出思想、天才(基石人物)的重要性,而不是土地、劳力、资本与技术。
  另外,如果说市场的秘方是关于人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交换,那“雨林”的秘方是关于人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交互。如果说市场要求推倒人为的“墙”,如各种管制,那“雨林”则要推倒社会的“墙”,即社会壁垒。

查看原文
    1. 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发展
    2. 周 青: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3. 创新驱动需找准四个着力点
    4. 实施区域创新驱动 厚植区域发展优势
    5.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6. 创新驱动落实处 科技引领谋新篇
    7. 创新驱动要以人才开发为基点
    8. 以创新驱动圆“制造强国”之梦
    9.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10.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新动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