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政治
承载人类与未来城市的向往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16    来源:央视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复旦大学 王珏、包存宽
  在正式公布的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章。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纲要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营造优质绿色生态环境,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无论是规划本身还是对纲要的批复,都体现了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思想,同时也描绘了一幅人类文明史上的“未来城”图景。
  纵观人类历史,城市总是承载了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城市迅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许多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城市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以及城市究竟该如何发展。
  在空想社会主义中,有很多都是针对当时社会与城市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良设想。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欧文的“合作新村”,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城市模型和运行模式,而且付诸了实践,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都很快失败了。这些思想都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源泉。后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提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城市、要建设田园城市,让田园风光在城市中驻足,让城市活力向乡村辐射。这样一个理念也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学的重要理论支柱。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霍华德所描绘的未来城市,仍然只存在于教科书里。
  西方世界对城市建设有过很多尝试和探索,从城市化到逆城市化,决定了城市功能和形态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在城市化阶段,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地产和商业的过度发展,钢筋水泥的森林难以避免,资本不会愿意投入到诸如生态环境保护这样经济效益有限的领域。而到了逆城市化阶段,城市又演变成了工作场所和商业场所,与居住开始分离。许多人白天在城市工作,晚上离开城市居住。夜晚的城市甚至成了贫穷、犯罪、藏污纳垢的场所。田园城市的理想似乎渐行渐远。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这样的未来城难以实现。笔者由此联想到目前规划的雄安新区,如果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呈现给世人的便会是一座山清水秀、智能便捷的未来城市。这里面有几个核心的要素:一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譬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去设计城市的形态,切不可再造一个钢筋水泥的森林;二是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政府可以对资本进行充分的引导,进行有适度的开发,更多投向公共服务、智慧创新等领域。
  应该说,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建设,而是承载了人类对于未来城市的向往,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探索。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更应该充分意识到,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从一项伟大事业的高度来看待规划并严格执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打造中国乃至彪炳人类文明史册的“未来城”。

查看原文
    1. 中国30年来新区发展历程回顾与机制探析
    2. 赵克志:系好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第一颗扣子
    3. 努力把雄安新区建成协调发展示范区
    4. 深刻认识规划建设雄安新区重大意义
    5. 高新区必将承担更为重要的战略使命
    6. 着力拓展国家级新区发展新空间
    7. 西咸新区探路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8. 创新是国家级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9. “一带一路”与国家级新区的新角色
    10. 国家级新区成改革高地 专家:同质竞争不容忽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