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国务委员王勇在辽宁调研时强调,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措施的意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为东北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落实好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措施。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东北振兴,国有企业责无旁贷。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老工业基地支柱产业要通过创新实现优化升级、脱胎换骨,进行深入改革创新,实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调整。
新一届政府施政以来,下放和取消的审批事项已达700多项,持续简政放权的同时,优化审批流程、完善审批机制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仅意味着减少权力的不必要干预,同时意味着优化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而这也正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如果说简政放权旨在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的话,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活力、创造社会财富,显然离不开企业家的积极努力。站在东北振兴的历史新起点,时代需要企业家精神。
重拾企业家精神,需要为企业科技创新、技术升级保驾护航。毋庸讳言,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仍有待完善,一些企业近乎本能地回避创新风险,最大限度地压榨现有技术手段的含金量,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相互克隆。山寨流行的市场看起来热火朝天,但核心技术的命门却掌控在跨国公司巨头手中,由此很难摆脱“廉价劳动力市场”这样尴尬的落后帽子。扭转这样的局面,不仅需要政府从制度层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也离不开目光敏锐勇于创新的企业家。
重拾企业家精神,需要政府进一步放松对市场的管制,减少权力的干预。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家精神与权势文化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一个权力通吃的市场环境内,难有孑然世外的企业家。纵观各类“官商勾结”事件,固然有主动向权力投怀送抱者,但亦不乏“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妥协。在持续简政放权的同时,如何有效监督仍存在于政府手中的权力,显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确保权力不被滥用,才能避免权力寻租,只有远离权力的侵扰,“血管里流淌着道德血液”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在市场站稳脚跟。
2014年被称为新世纪国企改革元年。在这一年中,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紧锣密鼓,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四项改革试点”加快了央企改革步伐,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试点企业取得的经验将在央企逐步推开;地方层面,先后有20多个省市相继公布了国资改革方案,其中不少地方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之下,国有企业不仅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而且面对着更加广阔的前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从传统的管企业运行,到单纯的管国有资本,这样的变化堪称巨大,由此不仅意味着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同时也意味着企业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深化国企改革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改革程序的设计,还是监管方式的调整,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国企改革,而这首先就需要国企掌门人拿出足够的勇气与魄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