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经济生态
姜绍华:新时代如何培育企业家精神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18    来源:大众日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山东财经大学教授 姜绍华
  要把企业家作为稀缺的市场资源去对待、去保护,通过建立企业家市场,使更多具有企业家潜质的人找到施展的舞台和表现的机会,使整个社会真正发现和看到企业家的价值所在,使企业家获得与其担当、能力和贡献相对称的存在感和荣誉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多次重要论述。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他强调,“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2016年12月,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又应当如何培育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勾勒了新时期我国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即弘扬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
  我们常说,企业家是“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的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所具备的一种特质,是企业家的“特殊技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形态的变化,企业家精神的内容也在丰富,也会有新的表现形式。对于进入新时代的我国而言,企业家精神除了创新和冒险精神,还应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大局意识,应当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追求、更高的市场伦理自觉。
  具体说,我国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要义,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
  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应当是新时代企业家最基本、最内在的素质特征,是企业家精神最为核心的内容。实际上,大家常说的“工匠精神”也隐含在其中,包括脚踏实地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敬业专注的精神。我们说,企业家是带着创新的天职而来的,是怀揣梦想并敢于向梦想冲击的人。创新既是他们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也是他们的乐趣和追求所在。他们祈求和珍惜的是创新的机会,分享的是创新的过程,痴迷的是创新的事业、创新的产品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是那种常人所无法感受到的“我创新我快乐”的情怀。我国互联网领域“四大金刚”——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小米的掌门人马云、李彦宏、马化腾、雷军,无疑是这个方面的代表,他们执着于创新创业,不仅仅是在引领市场,而且是在创造市场和颠覆市场,使产业前辈和领袖谷歌、亚马逊、脸谱、苹果都感到危机和压力。
  冒险精神。冒险精神也是新时代企业家内在的最宝贵的品质。这种精神的主要表现和特征是,在涉及企业重大战略乃至生死选择上,不犹豫寡断,不前怕狼后怕虎,敢于拍板定案,敢于出手“亮剑”,敢于挑战困难,敢于迎接新的机遇。华为的领头人任正非先生就是冒险精神的直接体现者,他的治理之道,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服输、不怕输,敢于冒险、敢于失败,敢于争顶、敢于胜利。
  担当精神。担当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件,是企业家一种很高的境界。新时代的企业家应当具有超乎一般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担当,包括对社会的担当,对国家的担当,对企业的担当,对职工的担当。表现在,企业家要有大局意识,有世界眼光,有全球视野,有责任意识,敢于担责,敢于负责,能很好地担负起企业发展的责任,也能很好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对当代中国而言,站在新时代发展的交汇口,作为有担当的企业家也要有为国家担当的精神,能积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我国当下优秀企业家队伍中,像任正非、马云、张瑞敏、周厚健、董明珠等,他们的作为和行动,就诠释着这样一种企业家的担当精神。
  牺牲精神。这种牺牲精神实质上就是有为“大我”舍“小我”的精神。我们常说有牺牲精神的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实质上企业家也应当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没有奋斗事业的牺牲精神,没有职业牺牲精神,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企业家,就不会具有企业家精神。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企业发展的总设计师和战略的具体实施者,企业家的牺牲精神,也是企业家的本能所在、职责所在。企业家就是要在竞争中把握大势,善抓机遇,积极进取,把企业带到一个持续发展的新高度。
  思考精神。思考和学习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真正的企业家必须有思有想,必须有思考和学习能力。可以看到,这种思考和学习精神与前面几种精神是紧密相联的,创新创业精神也好,冒险精神也好,担当精神也好,牺牲精神也好,都渗透着一种思考精神和学习精神。从大的方面说,企业家的政治素养、科学思想和责任担当,企业家的全球视野、危机意识和创业野心,企业家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企业文化的打造;从小的方面说,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思维创新,都是学习和思考的结果,都与学习精神和思考精神分不开。
  企业家强则经济强,企业家强则国家强。我们新时代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实体经济和助力创新创业,需要大量企业家,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需要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有全新的认识。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看来,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要重新审视企业家的重要地位。对企业家的特质和使命有更高的认识——企业家是撬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潜能和活力,积极为有创新冲动和作为、有创新信念和毅力的企业家“站台”“呐喊”,注意倾听企业家的呼声,通过舆论手段对企业家进行鼓动和宣传,对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担当精神、坚持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二是打造企业家的成长环境。切实从法律规制和政策措施等多方面,为企业家提供成长空间和支持,让企业家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有脱颖而出和成就事业的通道;让企业家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成为新时代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三是营造包容企业家失败的社会氛围。从制度安排上,给企业家创新创业以“受挫折”的机会和“失败”的机会,通过营造包容企业家失败的社会氛围,体现对企业家的呵护和支持。
  创造企业家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界定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做到把该放的权放到位,把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把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创造企业家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一是坚持依法治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做到对守法经营的企业家能依法保护,保证政策的一贯性和稳定性,促使企业家既能安心又能安业,有合理的创业预期,有法律的支持和保障。二是实行公平竞争。保证各种经济形式和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在税收、融资、市场监管和政策扶持等方面,都是同样的背景、同等的待遇。三是强化社会诚信建设。有效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打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
  着力维护企业家的正当权益。首先要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权益。在这方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有过专门强调,要“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权益”。其次要维护企业家作为特殊人力资源的权利。这主要是要通过推动企业家市场建设来体现。企业家队伍建设和企业家精神培育,需要把企业家作为稀缺的市场资源去对待、去保护,走企业家市场化道路就是这种保护的可行路径。应通过建立企业家市场,使更多具有企业家潜质的人能通过市场找到施展的舞台和表现的机会,使包括企业家在内的整个社会能通过市场真正发现和看到企业家的价值所在,使企业家能获得与其担当、能力和贡献相对称的存在感和荣誉感。
  加强对企业家的引导和保护。一是要提高对企业家保护的认识。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对企业家及其团队的保护,要把保护企业家提高到就是保护市场活力、保护生产力这样一个高度去认识。二是要帮助企业家树立应有的创业自信。对企业家创新创业的勇气与精神给予鼓励和肯定,促使企业家对创新创业有信心、有决心,有担当。三是对企业家进行引导。企业家也是人,不是神,政府有责任保护企业家,也有责任对企业家进行引导和提醒,督促企业家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对有成绩、有贡献、有影响的企业家,要引导他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注重提高层次和境界,注重加强个人素质,有更高的责任担当和追求。引导企业家遵循市场规则和创新规律,不迷信传统和国外,不被传统的思想束缚,不为外来的东西所左右,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成就所执着的事业和梦想。

查看原文
    1. 弘扬企业家精神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 让优秀企业家精神代代传承
    3. 中国发展需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4. 张汉飞: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5. 互联网思维、企业家精神与经济转型
    6. 经济新常态呼唤企业家精神
    7. 用改革激活企业家精神
    8. 界分领域是讨论市场与政府作用的关键
    9. 重视创新体系建设的“软因素”
    10. 苏小和:民国的企业家精神与非政府组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