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政治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09    来源:经济日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谱写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壮丽篇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当前,新中国的历史已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争取国家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其他主义,引导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中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推动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加快推进。

  历史和现实表明,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都给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而且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必须坚定地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就要求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我们要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为此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我国内部事务。同时,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能成功的。

  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要坚持和平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力探索并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关键在党的领导。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新形势下,我们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摆在全党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历史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执笔:宋月红)


查看原文
    1. 龙文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三个维度
    4. 朱佳木:正确认识新中国的两个三十年
    5. 坚定理论自信
    6. 1956: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年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有机统一
    8. 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考验
    9. 时和势都在我们这边——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①
    10. 专家研讨“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