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与史料 >> 历次政府工作报告 >>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09-08-18    作者:李鹏    来源:新华社 1988-03-25
  字体:(     ) 关闭窗口

 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8年3月25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代总理李鹏

各位代表!

  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国内工作的基本总结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国务院在赵紫阳总理主持下,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力开拓,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的形势是很好的。

  ——国家经济实力继续得到显著增强。国民生产总值1987年达到109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1.1%。经济发展速度比较高,波动幅度比较小。国民收入1987年达到91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0.7%。国内财政收入1987年达到2243.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9%;预算外资金1987年达到193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2%。粮、绵、钢、煤、电、石油、化肥、水泥、化纤、纱、布等主要产品的产量,以及交通运输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民所有制企业新增加的固定资产达到5854亿元,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进一步趋于协调,宏观经济效益有了提高。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6.5%。固定资产产值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都比过去有所提高。工业产品的花色品种增加,主要产品质量有了改善。工业生产中物质消耗水平有所下降,五年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1.6亿吨。宏观经济效益的改进,为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1982年为270元,1987年提高到463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982年为494.5元,1987年提高到9.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6.3%。城乡市场繁荣兴旺,消费品供应明显增多。城市新建职工住宅8.5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39亿平方米,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全国城镇共安排3700多万人就业,基本解决了长期积累的城镇待业青年就业问题。贫困地区摆脱贫困面貌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五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农村改革继续深入。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乡镇企业和各项社会化服务业,以及各种兼业经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初步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积极性。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有了发展,开始出现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方式。

  ——城市改革紧紧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展开。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试行股份制,促使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企业内部,推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定额管理和经济核算,改革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企业开始形成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的经营机制。

  ——在搞活消费品市场的同时,逐步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开拓金融、技术、劳务和房地产市场,对价格体系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大力发展了企业、地方和部门间的横向经济联合。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市场机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开始显示出重要作用。

  ——积极推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改革。在计划、投资、物资、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体制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开始从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过渡。在所有制方面,在大力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城乡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同时,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份、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在加强经济法制方面,在加强财政、税收、物价、银行、审计、海关和工商行政的管理与监督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五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下,改革逐步在科技、教育、文化、政治等领域展开,日益显示出重大作用。

  ——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开始把竞争机制引进科技领域,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专利制度已经建立,技术市场蓬勃兴起。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有了新的发展。各种自负盈亏、技工贸结合的科技型企业和民办科研机构不断涌现,开始改变了单一的国家办科研的局面。过去五年中,全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万多项,其中一部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地方、部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随着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改善,教师素质有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高等教育改革逐渐展开,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派出了大批的各类留学人员,加强和改进了对留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成人教育初步形成体系,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得到加强。幼儿教育、残疾人教育和扫盲工作,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各项文化事业和卫生、体育事业欣欣向荣,在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加强。各级政府在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和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方面有了进步,并在工作中努力体现人民的意志和要求。许多企事业单位逐步加强民主管理,调动了职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权,许多村民自治组织逐步发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加强法制建设作了很大努力。五年内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法律有30项,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有255项。各个领域的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执法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有了加强。通过普及法律知识,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逐步增强。

  ——军队的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战略性转变。人民解放军实现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进程加快。军队裁员100万的任务已经完成,官兵素质有了提高,国防装备有了改善。国防科技和工业部门认真执行军民结合的方针,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和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年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改变了过去的封闭半封闭状态。

  ——沿海开放地区和经济特区的开发和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积极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它们在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方面,在了解国际市场、传递经济信息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

  ——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1987年全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27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4.7%。对外贸易市场日趋扩大,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都有增加。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

  ——技术引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五年间为改造现有企业而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有1万多项,用汇近100亿美元。许多企业技术落后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变,增强了开发能力。与此同时,我国技术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改变了只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局面。

  ——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效。五年间全国通过各种方式使用国外贷款153.8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7.8亿美元。在1万多个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和建设项目中,生产性企业、出口型企业和先进技术型企业所占比重上升,已经涌现出一批办得比较好的企业和一些对经济建设有较大影响的项目。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迅速发展。五年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完成营业额近40亿美元。1987年来华旅游入境总人数达到2690万人次,创汇18.4亿美元,分别为1982年的3.4倍和2.2倍,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谊。

  五年来,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有力地推动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封建思想、小生产习惯势力和一些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陈旧观念受到冲击,适应现代科学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得到传播和增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成为考虑各种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参加改革,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国家和企事业管理的积极性日益提高。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发展。为建设和改革积极创新、辛勤劳动、作出可贵贡献的先进人物大量涌现。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工作取得可喜成果,对建设和改革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这里还要着重指出的是,在刚刚过去的1987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势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4.6%(不包括村办工业),适销对路的产品大幅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12.7%,粮食总产量增加109亿公斤,达到4024亿公斤。外贸出口增长27.8%,国家外汇结存上升。经济环境仍然比较紧张,但同上年相比,长期存在的某些不稳定因素正朝着缓解的方向发展。去年的情况说明,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正确发挥国家的投资、信贷和消费基金等方面的调控作用,把稳定经济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逐步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实现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的统一。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很有希望的。

  各位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我们较好地完成了第六个五年计划,第七个五年计划前两年的执行情况也是好的。五年来我们国家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指战员、广大干部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国各族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物价上涨过多,使人民生活的改善受到一定影响,部分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应该看到,我国农副产品和初级工业产品的价格长期偏低,价格体系很不合理。在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必须改革价格体系,适当提高农副产品和初级工业产品的价格。因此,物价总水平有所上升是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几年尤其是去年的物价上涨幅度过大,是同某些不正常因素分不开的。这里有货币发行偏多,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原因,也有一些国营工商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擅自涨价和变相涨价,以及商品流通领域中间环节过多,市场物价管理不严,投机倒把分子乘机扰乱市场的因素。在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没有能够及时地和正确地运用价值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致使粮食、生猪和其他一些农副产品的生产出现波动,造成某些食品供应紧张,是食品价格上涨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因素的产生,也是同我们在工作指导上的缺点和失误分不开的。当然,如何正确运用价格杠杆来调节生产和消费,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国务院最近经过多次认真讨论,决定在物价问题上采取以下的综合配套措施:一、继续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逐步调整农副产品价格,理顺工业品与农副产品的比价以及农副产品内部的比价,以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二、从增加供给和抑制需求两方面入手,适当控制物价上涨幅度,使物价总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努力做到不超过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三、对主要食品定量供应部分,各地根据价格上涨的不同情况,要给职工以适当补贴;四、积极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对重要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五、加强物价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建立和健全群众性的社会监督制度。对投机倒把和违反价格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都要严加管束和依法惩处。为了向代表们进一步说明物价和价格改革的情况,将由国家物价局向大会作一专题汇报。

  五年来我们在各方面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前进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工作中也还有不少缺点。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忽视经济效益的倾向依然存在。经济结构还不合理,特别是能源、原材料供应、交通和通信仍然很紧张。国家财政还有较多的赤字。不稳定因素虽有缓解,但尚未根本消除。在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条件下,在改革旧体制和探索、完善新体制的过程中,面临许多新的矛盾。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集体与个人、计划与市场等基本经济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很多方面的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市逐步开放和商品货币流通日益扩大,许多法规和制度有的尚未建立,有的不够健全,有的执行又不够严格,管理监督也没有跟上,偷税漏税、行贿受贿、敲诈勒索、假冒伪造等恶劣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干部以权谋私,甚至贪污腐化;一些政府机构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部门、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奢侈浪费惊人;在交通运输和生产建设中,由于领导不力、管理不善、劳动纪律松弛和规章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恶性事故多次发生。所有这些,给改革和建设事业以至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回顾过去五年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我们从实践中获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其中最值得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吸取的有以下几点。

  一、牢固树立建设要依靠改革,改革要促进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把改革放在总揽全局的位置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要实现这个任务,不改革长期形成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是不可能的。因此,建设必须依靠改革,改革必须促进建设。政府工作千头万绪,只有以改革总揽全局,才能高屋建瓴,驾驭复杂局势,带动各方面的工作。五年来的实践还告诉我们,由于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而又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只能在经济环境还不宽松的情况下进行。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促进经济建设的稳定协调发展。对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建设和改革相互促进,沿着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前进。

  二、无论建设还是改革,都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尊重实践。我们的建设和改革,既不能照搬书本或照搬外国的做法,也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实际,随心所欲,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努力探索自己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正确的建设方针和改革方案都是解放思想的产物;今后建设和改革的顺利发展,仍然必须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先导。解放思想,就要敢于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传统观念和条条框框,摆脱僵化思想的束缚。对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事情,必须坚决支持;对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事情,必须坚决革除。只有这样做,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进一步解放,现代化事业才能蓬蓬勃勃发展。

  三、建设和改革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加强现代化管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各方面经济关系的逐步理顺,我国生产建设的经济效益逐步有所提高,但经济效益差的落后状况还远远没有改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经济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当前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体制改革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需要财力物力的支持,这些都只能从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中寻求出路。我们的建设和改革,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来衡量它们的得失成败。我们必须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求得结构合理的比较高的发展速度。而要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逐步由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的轨道上来,必须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不断加强科学管理。我们一定要锲而不舍地在这方面作出成绩,否则的话,我们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上就会没有我们应有的地位。

  四、正确处理建设和改革中目标和步骤之间的关系,保证建设和改革的顺利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些建设和改革的目标是正确的。但是也必须看到,这些目标毕竟还是粗线条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步骤,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过去五年的情况说明,为了实现建设和改革的目标,有的时候往往需要采取迂回的方式前进。我们既要坚持建设和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鼓舞斗志,提高信心,又要对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把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结合起来,既积极又稳妥地前进。经济关系错综复杂,我们的国家又这么大,情况千差万别,不论是建设规划还是改革方案,都不可能一下子就设计得尽善尽美,总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目标确定后,必须精心设计方案,确定实施步骤,搞好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加以推广,努力做到稳步前进。

  五、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我国的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取决于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说,改革将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给人民带来新的利益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必然得到人民的拥护。但是,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实践过程。新体制的诞生和完善,改革的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甚至巨大的代价的。那种希望不花费什么力气就能把改革推向成功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改革最终会给全体人民带来极大的好处,但改革的每项具体措施不可能都立即给大家带来实际利益,甚至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使一些人的利益受到影响。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密切注意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摩擦和漏洞,认真研究解决。我们坚决保护一切按劳取酬、勤劳致富、合法经营的收入,但对过高收入也要依法通过税收等办法进行适当调节。对违法乱纪、非法牟取暴利的,必须坚决依法制裁。同时,要大力加强关于改革的舆论宣传,帮助广大群众弄明白改革措施的内容、意义和必要性,增强对改革的理解,自觉支持改革,参加改革。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肩负着领导改革的历史重任,必须在改革中走在前列,率领群众前进。无论建设或改革,都要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城乡之间,各部门之间,沿海地区、内地和边远地区之间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它们能够得到较好的统筹兼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