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我们今天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20周年,同时举行当代所首届青年学者论坛的闭幕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当代所全体干部职工,对抽出宝贵时间应邀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以及离退休老同志,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20年前的1990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决定成立专事编纂、研究、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机构——当代中国研究所。20年来,当代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渐具备了一系列开展国史编研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初步形成了一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老中青三结合的国史编研队伍,陆续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一定社会影响的国史编研成果。
回首20年,我们深刻认识到党中央重视和关心国史编研事业的深远意义。正是由于2001年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当代所的工作汇报,批准当代所的第一个科研规划,指出:“我们的国史,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奋斗史、国家的发展史”,国史研究“要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也要资政育人”,才使当代所的进一步发展获得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有了更大的前进动力。
回首20年,我们深切怀念陈云和杨尚昆、薄一波、胡乔木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由于当年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杨尚昆、薄一波、胡乔木联名向党中央写信,建议成立当代所,以后又有陈云同志为当代所亲笔题写所名,才使当代所的成立在酝酿很长时间后,终于得到了推动和落实。
回首20年,我们无限感激邓力群、李力安、有林等当代所建所初期的老领导老同志。正是由于他们的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才使当代所用不到十年的时间,从人无一个、钱无一分、房无一间,变为有了明确编制、独立经费和办公大楼,而且创办了杂志社和出版社,具备了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
回首20年,我们衷心感谢对当代所实施行政代管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职能部门、直属机构,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各有关单位。正是由于有了中国社科院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机构、单位的理解、支持、帮助,才使当代所得以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问题。
回首20年,我们还要亲切慰问全所干部职工。正是由于包括合同工在内的全所同志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和衷共济、辛勤工作,才使当代所得以肩负起党中央赋予的国史编纂与研究任务,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局面。
借此机会,我代表当代所党组和所务委员会,向所有支持帮助过当代所的单位和同志道一声:谢谢大家了!向全所干部职工道一声:大家辛苦了!
20年来,当代所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实施国史编纂与研究任务。参与组织编纂和出版了152卷的大型史料性丛书《当代中国》,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序卷和1至4卷的编写,着手编纂大型编年史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并出版了1949—1955年的7卷,还陆续完成了一批国史课题,出版了集体和个人的学术著作40余部,在报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1000余篇。
2、制定国史编研的中期规划。其中经中央书记处批准的2001—2004年科研规划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批准的2005—2009年科研规划已经完成。日前,新制定的2010—2014年科研规划,也已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正式批准。
3、组建和加强国史编研机构及队伍。通过从外单位调入和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逐步加大了科研人员在全所人员中的比重,并使研究室由初期的两个增加到四个,又由四个增加到六个。目前,我所设有政治史研究室、经济史研究室、文化史研究室、社会史研究室、外交史与港澳台史研究室和理论研究室;有研究人员32人,其中博士占69%,硕士占16%,45岁以下的占66%,平均年龄43岁。另外,全所共有研究员和编审11人,副研究员和副编审14人,使编研队伍的梯次结构渐趋合理。针对高校毕业生已成为编研队伍主体的特点,我们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国史月度讲座和各研究室轮流主办季度专题研讨会制度,派遣科研人员出国交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国情调研,在科研人员中成立历史唯物主义读书小组,选派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等,使青年学者逐步开阔视野,增加阅历,熟悉国情,提高理论水平。
4、开展广泛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从2001年起,我所建立了面向全国征文的国史学术年会制度,并连续召开了七届年会和两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签订了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建立了与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之间的学术交流关系,接受了来自美国、瑞典等国和国内高校的十余位访问学者,还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建立了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最近,又经中国社科院批准,建立了“陈云与当代中国”、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制度史、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史、“一国两制”史、新中国历史经验等五个研究中心。
5、办好国内唯一的国史专业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和以出版国史类图书为主要业务的当代中国出版社,以及以团结联络广大国史工作者为宗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当代中国史研究》已编辑发行500余期,被评为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全国最佳史学期刊,2008年还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国史类图书已有1100余种,其中《当代中国》丛书获得了国家图书荣誉奖。国史学会目前拥有个人会员500多人,团体会员30多个;除早期设立的高校教学专业委员会之外,又于三年前成立了“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因为严格遵照章程、积极开展活动,学会于今年上半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6、探索国史编研成果向宣传教育领域转化的途径与形式。先后与有关单位合作举办过新中国不同时期优秀诗歌作品的朗诵音乐会和反映新中国60年成就的大型图片巡回展,并启动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当代中国》的摄制工程,目前已完成当代中国水利、扶贫事业、智力引进、两弹一星、航空工业等五部;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合作创办了高校唯一培养国史高级研究人才的国史系,自主创办了国内唯一一个国史专业网——bt365。
7、进行办公设施的基本建设。先后建起了一座办公楼和一座图书资料档案楼,整治了机关三个院落,建立了拥有藏书8万余册、期刊200余种的图书资料室和拥有30余个专题数据库的所内局域网,还为每个科研人员配备了台式电脑和手提电脑。
8、开展制度建设、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陆续建立健全了85项规章制度,提出并推广了“一个方针、两个目标、三个氛围、四个作风、五个要求”的所风;先后召开三次机关党的工作会议,不断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和支部的堡垒作用;在科研人员中实行灵活坐班制和一年一聘制,在全所职工中开展“我心目中的优秀科研人员”和“我心目中的优秀管理、后勤人员”的相互评选活动,规定机关干部和科研人员每年参加两次环境卫生大扫除;与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结成警民共建单位,为河北易县狼牙山镇中小学校建立教育奖助基金。因为注意业务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一起抓,从2005年起被五次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今年又获得了“北京市爱国卫生红旗单位”称号。
20年来,我们通过国史编研得到了一些重要体会,它们是:
第一,党中央关于成立国史编纂、研究的专门机构——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决定,是完全正确和非常必要的。所谓国史,就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起点的中国现代史、当代史,它与中国近代史相衔接,与中共党史的建国后部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当代所既要像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等史学研究机构一样进行历史研究,又要承担为共和国编纂正史的职责。中国自古就有官修国史和当代人写当代史的传统,今天,各方面的条件都要大大优越于古代,因此更应当在开展中共党史建国后部分的编纂与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国史的编纂与研究。
第二,对国家史的认识和解释,历来是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激烈交锋、较量的重要领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总是把对国家史的认识和解释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而要推翻一个政权的阶级和政治力量,也总是要用它对既有历史的认识和解释说明既有统治的不合理性。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是一个具有普遍规律的社会现象。新中国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在这一领域与我们争夺话语权的较量更为激烈。因此,国史编研不仅有资政、育人的功能,而且有“护国”的功能。我们必须站稳党和人民的立场,牢牢把握国史编研的政治方向与学术方向,把科学认识和正确解释新中国的历史,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中,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坚定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提供历史依据,为最大限度地调动海内外华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性提供精神动力。
第三,国史研究属于史学范畴,是中国史研究的分支学科。它首先是一项学术性工作,必须像其他史学学科的研究一样,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刻苦钻研,严谨治学,遵守公认的学术规范,不断创新。同时,要吸收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和西方史学理论中的科学成分,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无论坚持国史研究的正确方向还是发挥其资政、育人、“护国”的社会功能,都应当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在增强分析力、创造力、说服力、影响力上下功夫,不能离开学术性、科学性去讲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战斗性。
20年来,我们通过当代所的自身建设也取得了一些基本经验,它们是:一定要以科研工作为中心,牢固树立为科研服务的思想;一定要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用国史研究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一定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切实做到用唯物史观指导国史研究;一定要把国史编纂与国史专题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国史研究的学科建设;一定要实行开门办所的方针,不断加强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一定要使编研工作与科研辅助、行政管理、党的建设、出版工作协调发展,切实调动全所科研、管理、工勤三支队伍的积极性;一定要把机关的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作风建设统一起来抓,为出人才出成果营造良好的所风环境;一定要处理好与上级机关和兄弟单位的关系,为顺利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当代所成立和成长的20年,是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20年,是人民生活由实现温饱到总体达到小康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受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到进入新世纪、开创新局面的20年。20年来,当代所伴随共和国历史前进的步伐,进行共和国历史的编纂,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铺设了相对稳定的轨道。今天,我们国家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样,当代所经过20年的建设,也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未来,我们对国家的前景充满信心,对当代所的前景充满信心。
正当我们喜迎建所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和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等同志的陪同下,于6月23日视察了当代所,并与当代所部分干部、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他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当代所前一阶段的工作,指出,20年来,当代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写史立传,为更好地发挥国史研究资政育人的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指出,国史研究是中国史研究的分支学科,是整个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党所领导的国史研究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加强国史研究是历史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国史研究工作责任重大、大有可为。要继续加强和深化国史研究,真实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光辉历程,全面反映共和国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取得的历史性进步,科学总结各个历史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宝贵智力支持和强大精神动力。他强调,深化国史研究要自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要始终着眼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大力提倡严谨科学、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要着力增强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国际影响。他希望当代所全体同志再接再厉,大力弘扬长期以来倡导的“崇尚真理、坚定方向、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团结进取”的优良作风,努力把当代所建设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史编研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把国史学会建设成总结宣传新中国历史成就和经验的坚强阵地;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学风扎实、境界高尚,能够承担起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重任的科研人才队伍,使国史研究后继有人、可持续发展。刘云山同志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史研究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国史工作者的巨大关怀,使当代所广大干部职工深受鼓舞。我们将以庆祝建所20周年为契机,以贯彻落实刘云山同志讲话为动力,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努力地做好国史编研和当代所的各项工作,绝不辜负党中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对我们的期望。
同志们,从今天起,当代所将翻开新的一页,更加艰巨的工作在等着我们去做。我们要牢记毛泽东同志的教诲,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争取在国史编研的岗位上,不断为党和人民做出新的更多的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
谢谢大家!
(朱佳木在庆祝当代所成立20周年暨青年学者论坛闭幕大会上的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