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行政制度
黑龙江行政建置的由来及演变(下)
发布时间: 2016-10-18    作者:柳成栋    来源:中国期刊网 2009-09-03
  字体:(     ) 关闭窗口

  黑龙江,作为独立的行政名称始于清代。清初,黑龙江归盛京驻防内大臣(1646年改为盛京昂邦章京。所辖1顺治十年(1653)。改归宁古塔昂邦章京所辖。康熙元年(1662年、改归宁古塔将军所辖。康熙二十二年(1683)分宁古塔将军西北地,添设黑龙江将军,宁古塔将军管辖范围大为缩小,黑龙江成为独立的政区,归黑龙江将军所辖.松花江以东,乌苏里江、绥芬河、牡丹江、图们江等流域及黑龙江下游地区到海中各岛则归宁古塔将军(乾隆二十二年改为吉林将军)所辖。黑龙江疆域随着沙俄的吞噬而逐渐减小。咸丰八年和十年(1858年和1860),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强行割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政区大为缩小。

  黑龙江将军先后共设过8个副都统(含副都统衔总管),宁古塔将军共设6个副都统。

  黑龙江副都统(瑷珲副都统),驻黑龙江城(瑷珲),康熙二十四年(1683)设。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裁。

  墨尔根副都统,康熙三十八年原驻之黑龙江将军徙于齐齐哈尔城,墨尔根城(今嫩江县)留城守尉一员镇守。康熙四十九年(1719)置副都统,光绪三十四年七月裁。

  呼伦贝尔副都统,乾隆八年(1743)于呼伦贝尔(今海拉尔)置副都统衔总管,光绪六年(1880)改总管为副都统,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裁。

  呼兰副都统,驻呼兰城。雍正十二年(1732)于呼兰城置呼兰城守尉。光绪四年(1878)升城守尉为副都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裁。

  布特哈副都统,康熙三十年(1691)于伊倭齐置布特哈总管一员,光绪二十年(1894)改布特哈总管为副都统,驻博尔多(今讷河市境内),三十二年十一月裁。

  通肯副都统,光绪二十四年(1898)于海伦地置通肯副都统。三十一年十一月裁。

  兴安城总管,光绪八年于兴安城(今嫩江县塔溪乡兴安城村)置副都统衔总管一员,二十年五月裁。

  吉林将军所辖副都统在今黑龙江境内有三:

  宁古塔副都统,驻宁古塔(今宁安市)康熙十五年(1676)置,宣统元年(1909)四月裁。

  阿勒楚喀副都统,驻阿勒楚喀(今阿城市)。乾隆九年(1744)设立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统,乾隆十九年(1754),拉林、阿勒楚喀分为两城,各设一副都统。三十四年(1769)裁拉林副都统,只留阿勒楚喀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四月裁。

  三姓副都统,驻三姓城(今依兰县),雍正九年(1731)设,宣统元年(1909)四月裁。

  黑龙江府、厅、州、县的设立,始于同治元年(1862)。是年于巴彦苏苏(今巴彦县)设立呼兰直隶厅,是为黑龙江设立民官之始。光绪十一年(1885)设立绥化直隶厅。三十年置黑水、海伦、大赉三直隶厅,升呼兰、绥化二直隶厅为府。三十二年置肇州,安达二直隶厅。三十三年(1907-)裁黑龙江将军,改置黑龙江巡抚。自此黑龙江正式建立行省。简称江省,或称江。三十四年分吉林依兰府属之大通、汤原二县来属于兴东道。同年升海伦、黑水直隶厅为府,改黑水厅为龙江府。置嫩江,黑河,胪滨三府,瑷珲、呼伦二直隶厅。宣统二年置讷河直隶厅。至清末,黑龙江领府七:龙江、呼兰、绥化、海伦、嫩江、黑河、胪滨府;直隶厅六(讷河8肇州、大赉、安达、瑷珲、呼伦厅;州一:巴彦州;县七(兰西、木兰、余庆、青冈、拜泉、大通、汤原。

  今属黑龙江的原吉林地区设有府七:双城"宾州、五常、宁安、依兰、临江、密山府、厅三:滨江、东宁、虎林厅、州一:绥远州(今抚远县);县七:阿城、长寿(今延寿县)、穆棱、富锦、方正、桦川、饶河县。

  另外,清末省以下县以上还设立了道一级的建置。光绪三十四年黑龙江设立了瑷珲道、呼伦道、兴东道。在今黑龙江境内的吉林地区则设有西北路道、东北路道。另外,东南路道还含有东宁厅和穆棱县。

  民国建立后,初设黑龙江都督府,为军政合一的政权机关。19131月,军民分治,设黑龙江省民政长公署。19145月,改设为黑龙江省巡按使公署。19167月,又改设为黑龙江省省长公署。1929215日改为黑龙江省政府。各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为县长。

  民国时期,黑龙江仍为三级建置。除兴东道于1912年裁撤外,仍保留瑷珲道(后改为黑河道)、呼伦道,同时于19146月又设立了龙江道、绥兰道,1929年裁撤龙江、绥兰二道,黑河、呼伦二道分别改为黑河市政筹备处和呼伦贝尔市政筹备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省共有42个县:汤原、通河、庆城、青冈、拜泉、兰西、木兰、海伦、绥化、呼兰、嫩江、龙江、胪滨、肇州、安达、讷河、大赉、瑷珲、呼伦、巴彦、肇东、萝北、呼玛、克山、龙镇、绥棱、通北、泰来、漠河、林甸、望奎、室韦、奇乾、鸥浦、奇克、乌云、佛山、依安、绥滨、明水、景星、雅鲁。另外还有11个设治局。

  吉林省所辖今属黑龙江的县有22个,即饶河、穆棱、方正、桦川、富锦、阿城、延寿、宾县、双城、五常、滨江、依兰、同江、密山、抚远、虎林、宁安、东宁、宝清、勃利、珠河、苇河。

  以上合计64个县。

  193239,伪满洲国成立以后,将中华民国黑龙江省原辖呼伦贝尔地区划归新设之兴安省,黑龙江省的管辖区域较原黑龙江省缩小,县由原来的42个减为37个,设治局由原来的11个减为9个、

  1934121,伪满政府实行新省制,东北划为14省。撤销黑龙江省原来建置。其原辖区域和所设行政建置分别划归新设之龙江、滨江、三江、黑河4省。193771,在今黑龙江行政区域内又设立了牡丹江省。193961设立北安省、东安省。1943101,伪满政府为使国境地带的军事管辖区域和省的管辖区域一致,以加强其所谓国防建设,决定将东部边境的牡丹江、东安、间岛三省合并设立东满总省。19455月撤销东满总省,将间岛区域划出,设立东满省。同时设立兴安总省。

  伪满时期还将民国时期的东省特别区改为北满特别区(19933.7—1936.1.1)。特区之外还设立了哈尔滨特别市(19933.7—1937.1.1)。其地位相当于省,直隶于伪满国务院。

  伪满时期黑龙江正式开始有市的建置。193641日正式设立齐齐哈尔市,193771日改设哈尔滨市,127日设立牡丹江、佳木斯2市。194211日于密山设立东安市。

  在县的建置上,1933101日,黑龙江省原来所属的甘南、富裕、泰康、铁骊、东兴、凤山、逊河、克东、德都等9个设治局一律改为县。伪满时期自1937年至1941年新添设的县有孙吴、鹤立、绥阳、林口、鸡宁5县、撤销的县有:滨江、凤山、泰康3县、合并的县有逊克、庆安、另外。有突泉县改为醴泉县(今内蒙古突泉县),洮安县改为白城县(今吉林省白城市),龙镇县改为北安县。至伪满政权灭亡前夕,在今黑龙江境内共设有龙江、滨江、三江、黑河、北安、东满6省,共有5个市24个县和3个旗。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伪满洲国灭亡以后,东北的行政区划做了一些调整。1942831日,国民党行政院决定东北划为9省,今黑龙江省境内有松花江、合江、黑龙江、嫩江4省和吉林省的一部分县。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东北人民武装力量进行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的同时,发动群众,摧毁敌伪势力,组建民主政权。

  1945101。成立滨江省。翌年112日改为松江省,55松江省政府在哈尔滨隆重举行成立典礼。19451113在北安成立黑龙江省政府。19464月于牡丹江成立绥宁省政府,10月撤销绥宁省。成立牡丹江专员公署1947820牡丹江专署与合江省东安专区合并,成立牡丹江省,194879撤销牡丹江省,成立牡丹江专区,各县划归松江省。原合江省东安专区各县重归合江省。

  19472月,黑龙江、嫩江两省合并,定名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同年9月黑嫩省重新划为黑龙江、嫩江两省。1949515,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同年511日,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为松江省。黑龙江省省会设在齐齐哈尔,于毅夫任主席,杨英杰、王梓木为副主席。黑龙江省辖齐齐哈尔、肇东、肇州、讷河、龙江、洮安、安达、大赉、镇赉、景星、泰来、绥化、海伦、望奎、拜泉、泰安、克山、青冈、兰西、庆安、克东、明水、洮南、林甸、富裕、嫩江、甘南、瞻榆、开通、安广、杜尔伯特旗、郭尔罗斯后旗、北安、通北、绥棱、德都、铁骊、孙吴、瑷珲、呼玛、逊克、佛山、共42个市县旗。

  松江省省会设在哈尔滨,冯仲云任主席,李范五、李延禄为副主席。松江省辖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兴山(鹤岗)4市和双城、阿城、呼兰、五常、巴彦、宾县、尚志、延寿、木兰、海林、宁安、方正、拉林、通河、东宁、穆棱、勃利、桦川、依兰、富锦、绥滨、汤原、萝北、抚远、宝清、林口、饶河、虎林、密山、集贤、鸡宁、桦南等32个县。

  195481、原黑龙江省与原松江省合并,成立黑龙江省,简称黑、省会设在哈尔滨,遂成今日省制,黑龙江开始了崭新的历史。

  

  《黑龙江史志》2004.1  柳成栋: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哈尔滨 150001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