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辨析 >> 维护国家荣誉 >> 关于“香港问题”
香港回归后的本土主义运动辨析
发布时间: 2016-12-06    作者:郑湘萍 徐海波    来源:《台港澳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16-06-06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 香港回归后的本土主义运动兴起于文化保育领域,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捍卫香港地区文化价值的文化本土主义运动,以文化保育运动及合理规划香港城市建设运动为代表,其有一定的合理空间;二是具有强烈政治诉求的政治本土主义运动,以香港自治运动和港独运动为代表,其容易导致自治、分离和独立的危险。香港回归后本土主义运动产生的根源包括思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从其特征上看,香港本土主义运动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二元对立;在思想意识上奉行“没有抗争,哪有改变”的思维;具有明显的排外色彩和封闭性;其运动议题的连结性凸显;外在形式虽较为松散,但仍有一定的组织性。香港本土主义运动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但越来越封闭化和政治化的香港本土主义运动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目前香港本土主义运动已陷入本质主义、“自我围城”、分离主义等迷途。要回到理性辩证的正轨,香港本土主义运动需要从反本质主义角度深入反思本土化论述;正确处理好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有效遏制其分离主义倾向;香港政党政治应突破二元政治格局,真正植根本土。

   正文见附件

  1. 香港回归后的本土主义运动辨析_郑湘萍.pdf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