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当代中国研究 一、 加拿大当代中国研究概况 二、 主要研究机构 1.加拿大亚洲研究协会 2.多伦多大学亚洲研究学院 3.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4.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5.蒙特利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6.加拿大亚太基金会 一、 加拿大当代中国研究概况 加拿大是一个年轻的近代国家,加拿大的当代中国史研究起步比较晚,大概是在美国出现麦卡锡主义以后,一些专家从美国来到加拿大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起步,真正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8年10月,加拿大亚洲研究协会成立,全国性的中国史研究初上轨道。1970年中加建交,两国的学术交流得到推动。1973年,两国开始互派留学生。1980年加拿大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签订了学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加两国历史学家的交往日益加强。加拿大当代中国研究的专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多伦多和温哥华。高等院校是中国问题研究最集中的地方。大学的教授和副教授占加拿大中国问题研究学者的半数以上。在30多所大学里设有中国问题的教学和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和讲授中国近现代史,其中以多伦多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力量最强。 代表性的学者有:麦克尔·盛(著有《毛与斯大林:对手还是同志?》),迈克尔·弗罗利克,维克托里·福尔肯海姆和林达·赫什科维茨。维克托里·福尔肯海姆探讨的是地区内的发展和不平等问题,著有《中国的地区发展:趋势与含义》(1994年)。迈克尔·弗罗利克则关注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著有《中国的第二次发展浪潮:长江地区》( 1994年)。林达·赫什科维茨研究城市化趋势,著有《中国的地区变化:多维城市》( 1995年)。因为他们的这些文章是为政府官员提供咨询,因此,多是对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综合,而不是原创性的。 二、 主要研究机构 1.加拿大亚洲研究协会 1968年10月成立的加拿大亚洲研究协会是加拿大最大的中国学研究机构,其中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史研究的专家占中国学研究者的1/2。协会办有《新闻通讯》,定期发简讯,还吸收中国的学者和单位入会。协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1977年的年会宣读和研讨的题目之一是“毛泽东以后的中国”。 2. 多伦多大学亚洲研究学院 多伦多大学是汇集中国问题研究学者最多的学校。该校的东亚系有历史学研究教研室,主要研究20世纪的中国史和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中国的史学家、政治家、国务活动家及知名人士的研究,也研究中国对外关系。社会学系进行中国社会结构、政党、民政和军事官僚制度的研究。资料的收集也较丰富。 多伦多大学开设的有关中国的课程较为完善,其东亚研究系的前身是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的远东部(Far Eastern Department),该博物馆在1968年以前一直隶属多伦多大学。曾在中国河南省任加拿大中华圣公会主教的怀履光(william c.white)1934年回到多伦多后成为博物馆远东收藏(Far Eastern Collection)的管理人,并在多伦多大学开设了中国艺术与考古的课程。1968年,多伦多大学评议会授权成立中国研究学院(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怀履光成为第一任院长。 2001年,多伦多大学将原本分散在东亚研究系等处的有关亚洲研究的项目集中起来,成立了亚洲研究学院。目的在于集中有关亚洲研究的资源与力量,使大学在亚洲研究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亚洲研究学院的学者来自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院系和其他的专业学院,大力开展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学院的113位研究人员中从事中国研究的专家有22名,其研究涉及中国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包括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文学、环境与发展等。 3.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把中国研究作为其亚洲研究的开端,是加拿大主要的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之一。l948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了其关于亚洲的第一门课程(现已取消)---“1644年以来的中国历史”,1957年开设了第一门汉语课程,并从那时开始制定出北美地区最具综合性的中国研究计划。它的亚洲研究系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文化、历史和语言的本科生课程,培养研习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加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当代中国研究,鼓励和协调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社区的研究以及加拿大同上述地区关系的研究;促进从事中国研究的教师、研究生和访问学者问的相互交流;加强本大学中国学家同亚洲学者问的联系;加深加拿大人对中国的理解。中国研究中心目前有40多位研究人员,近年来与当代中国相关的研究课题有:20世纪中国的教育与社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的非农业发展;台湾的市民社会;关于香港远程教育意义的后现代观点;台湾的政治自由化;中国的民法、仲裁与市民社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技术转让;中国南方的农村改革。从上述研究课题可以看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关注当代中国问题的同时,仍投入相当的力量从事传统意义上的汉学研究。然而,中国研究中心近年所组织的各类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的主题却大多是当代中国问题。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人员或资料方面都名列前茅,亚洲研究所是该校最大的东方学机构。所里有一个中国学图书馆,藏书量在北美洲可位居前列。2005年8月18日,亚洲研究所所长彭德(Pitman B. Potter) 教授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访问。彭德教授是国际上著名的汉学家,他精通汉语,长期研究中国的法律和政策,已出版5本关于中国的专著,发表了一系列中国研究文章。彭德教授近年来关注中国西藏研究。该校历史系魏安国教授重点进行中国近代史、华侨史的研究与教学。此外,该校的学者们对中国的内外政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中日关系、中苏关系史的研究也颇为重视。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中国研究领域中的地位还表现在维真学院中国研究部的设立上。维真学院中国研究部成立于l985年,为基督教硕士研究生提供了跨学科的中国研究课程,并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沟通。该学院与中国内地的大学共同设立教育项目。并设立专门的研究团体开展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它的宗旨在于关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各个层面的交流,以独特的课程、讲座、研讨会、论文和学生培养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意识、当今问题及未来走向,并确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研究方向。 出版物: 《太平洋事务》(Pacific Affairs,季刊) 《维真学刊》(Regent Chinese Journal,附属维真学院,半年刊) 4.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东亚研究中心隶属于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系,当代中国的研究在中心获得发展。东亚研究系现有教师21名,其中有9位学者从事着与中国学相关的研究,研究领域既包含传统的汉学研究,如文学(如“当代中国文学与电影”、“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古典文学”等)、语言(如“汉语”)、宗教(如“道教研究”)、历史(如“早期与传统中国历史”和“史学理论”)等方面,也有对当代中国的关注,如对“中国的性别问题”、“中国的发展问题”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经验的特色”等方面的研究。 5.蒙特利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蒙特利尔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以研究中国史为主,同时还研究中国社会和思想体系的演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生和发展问题。l976年,蒙特利尔大学成立了东亚研究中心(现隶属于东亚研究系)。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级学位课程鼓励研究活动,促进中国研究的发展。目前,蒙特利尔大学已成为加拿大法语地区中国研究的中心。其学生、工作人员、图书资料和研究经费都有显著增长,并成为能够与多伦多和温哥华的中国研究中心相媲美的研究机构。 代表性的学者有安德烈·拉里伯蒂教授。代表性观点是,他认为,自从197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政权合法性危机:第一次发生在1978年,中国的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从意识形态和道德激励或者领袖的个人魅力转向经济表现和物质激励或者革命遗产;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政权合法性基础逐渐转变为经济增长、稳定和民族主义。当前,中国正在面临着第三次“政权合法性危机”,表现在国家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能力变弱,社会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 6.加拿大亚太基金会 该基金会是加拿大联邦议会于l984年设立的独立的、非营利的国家智囊机构,其目的是为加拿大公众,特别是商界、公共政策制定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提供信息、咨询和相互交流等服务,以帮助其更好地了解亚洲的发展,并更加有效地参与到亚太地区事务之中。 加拿大亚太基金会总部设在温哥华,并在加拿大的其他地区设有办公室。它得到了来自联邦、各省和私人机构的资助,包括来自加拿大外交部、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和加西经济多元发展署(Western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Canada)的经费支持。它的活动集中于加拿大在亚太地区的贸易活动,但它与学术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将学术融入到它的活动中去。 中国是加拿大在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伙伴,因此对中国和中国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是亚太基金会的重点之一。与高等院校和其他中国研究机构的不同之处是,加拿大亚太基金会所从事的完全是关于当代中国---尤其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加拿大亚太基金会的专家学者数据库中收入约400名专家学者的资料,其中从事同中国有关的研究的有174位,其研究领域主要是当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文化等。 出版物: 《加拿大亚洲述评》(Canada Asia Commentary,双月刊) 《加拿大亚洲评论》(Canada Asia Review,年刊) 《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年鉴》(APF Canada Annual Review,年刊) 《亚洲展望》(Asian Outlook,季刊) 《亚太公告》(Asia Pacific Bulletin,周刊) (孙翠萍根据梁怡:《国外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历史考察———加拿大部分》,《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何培忠主编:《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