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江泽民研究
“中国人历来是讲民族气节的”——江泽民品评民族英雄史可法
发布时间: 2011-12-30    作者:曹阳    来源:《党的文献》 2011-12-30
  字体:(     ) 关闭窗口

   史可法是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史可法以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身份督师扬州,抗击南下清军。面对多尔衮的多次劝降,他不为所动。清兵攻破扬州城,史可法被俘。清豫亲王多铎当面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严加拒绝,慷慨就义,时年仅44岁。《明史》记载:“可法死,觅其遗骸。天暑,众尸蒸变,不可辨识。”于是,扬州百姓就在城北梅花岭筑了一个衣冠冢,以为纪念。清乾隆年间又在此处建祠,称为“史公祠”。
  古城扬州是江泽民的故里,江泽民在这里生活了17年,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古城绮丽的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江泽民的心灵。梅花岭畔的史公祠距离江泽民童年、少年时代居住过的东圈门地区只有不到一公里,是他凭吊先烈、激励斗志的常去之处。史可法心忧天下的爱国热忱,深深感染了少年江泽民,他从小就树立起奋发报国的远大志向。在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岗位后,江泽民曾多次谈到史可法,盛赞他感人的爱国情怀和崇高气节。
  史公祠内珍藏着几十副楹联,反映了史可法的胸襟气度与高风亮节,成为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生动教材。多少年来,梅花岭畔史公墓前凭吊者比肩接踵,络绎不绝,许多文人雅士借凌霜傲雪、一尘不染的梅花盛赞史公的浩然正气和崇高精神。其中最著名、最感人的,当属挂在史公祠“飨堂”门口的一副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这副对联为清代诗人张尔荩所撰,以梅花溅泪喻国仇家恨,借二分明月照孤忠亮节,引起观者的强烈共鸣。
  这副名联,自然也给少年江泽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在很多场合引用过这副对联。1990年2月,他接见台湾“统联”访问团,谈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时提起这副对联,认为“很能激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1991年5月,他接受苏联记者采访,在谈及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时再次提起这副对联,并说:“我在扬州度过了少年时代,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正如《义勇军进行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中所写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1931年,江泽民开始读小学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侵入祖国东北三省;1937年小学毕业后不久,扬州城沦陷,他不得不跟随家人去乡下避难;1939年8月底,他的六叔、嗣父江上青为了开辟抗日根据地在皖东北壮烈牺牲。古城厚重的历史传统、诗书世家浓厚的人文氛围,与动荡危亡的时局、失去至亲的悲痛交织在一起,深深地激发了少年江泽民的爱国情怀,促使他奋发图强、立志报国。正像后来他在给母校扬州东关中心小学一名学生的复信中所回忆的那样:“我读小学的年代,中国正处于苦难之中,内忧外患,生灵涂炭,社会动荡。当时我们虽然年龄还小,但都怀着炽热的报国之心,立志发奋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和人民。正像我们的校歌《夕歌》里所唱的:‘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吧!同学们明天再会。’”
  江泽民读中学时,正是日伪政权反动统治时期。面对国破家亡的严峻形势,江泽民不仅刻苦攻读,打下扎实的知识根基,而且矢志追求真理,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为他以后投身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那个时期,江泽民经常和他的同学结伴去史公祠凭吊。在庄严肃穆的“飨堂”里,在松柏环绕的衣冠冢前,在陈列遗物的祠堂中,在花开如雪的梅花岭上,都留下了少年江泽民的足迹。他和同学们反复吟诵着这里脍炙人口的诗句和意味隽永的对联,感怀史公的浩然正气并从中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词意深远,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让人挹胸中之豪气,回味无穷。“殉社稷只江北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饱含激情,一咏三叹。
  1989年10月底,面对当时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的所谓“制裁”,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江泽民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特地提起自己中学时代的这段经历,严正表明中华民族不畏西方压力的民族气节。他说:“我是扬州人,扬州史可法祠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日本侵占时期,许多人去这个地方凭吊,以鼓舞抗日的志气。那时,我在扬州念中学,每星期都去,很受教育。中国人历来是讲民族气节的,是不畏强暴的。”在西方“制裁”的那段时期,江泽民多次谈到要讲民族气节、民族自尊,不能被外来压力所吓倒。1990年3月,当英国就香港问题给中国施压时,他严肃指出:“中国人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民是不可辱的。要想乘人之危、趁火打劫,中国对此极其反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有人曾酝酿花十亿英镑在一九九七年后继续租香港。我看,不要说十亿,就是一百亿、一千亿,我也不会出卖香港。我绝不做第二个李鸿章!”言语间透出的凛然正气,掷地有声。
  史公遗爱满扬州。在扬州人心中,史可法早已成为扬州历史的一部分。英雄遗风,山高水长。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刻印在他们的生活中。于是,在扬州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罗丝结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直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等等。
  史可法壮烈的舍生取义,异常惨烈的扬州十日,让扬州这座城市拒绝了“后庭花”一类的脂粉气,有了可以反复吟咏的英雄诗篇的激昂韵脚。这让每一个扬州人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作为扬州人,江泽民毫不掩饰自己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扬州历史上的英烈人物的崇敬。1991年10月,他在扬州接待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时,特地陪金日成参观史公祠,并一一向客人介绍各处文物和楹联。2011年4月,为纪念江上青烈士诞辰100周年,他挥毫写下《满江红?江上青百年诞辰祭》,词中写道:“史岭红梅花沥血,芦沟晓月天飞鹤。”以史岭红梅比喻烈士为革命坚贞不屈的忠肝义胆,不禁又让人想起三百多年前为国殉难的史可法。在寄托自己对革命烈士哀思的同时,江泽民再一次表达了对“扬州风骨”史可法的钦敬之情。
  〔作者曹阳,扬州市委党史办公室,江苏扬州225000〕

    1. 抗战精神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2. 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
    3. 张岱年 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4. 浩然气节:共产党人的重要品质
    5. 江泽民:从工程师到政治人
    6. 改革是怎样重启的
    7. 解密:李先念与江泽民的9次通信
    8. 江泽民对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理论贡献
    9. 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研究
    10. 江泽民文化思想探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