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现象思考
发布时间: 2018-05-23    作者:杨新春 谭明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01-01
  字体:(     ) 关闭窗口

  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普通本科学校数量也较之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 但随之而来出现了一系列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的问题。这些更名问题不是改名换姓简单问题, 而是既牵涉到学校的办学层次定位、学科门类结构、区域布局等多方面问题, 也关系到学校的历史渊源追溯、品牌使用, 文化传承等深层次问题。1999年以来更名的普通本科学校可谓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其更名背后深层次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 

  一、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现状及特点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截至2017年5月31日, 独立设置普通高校总计2366所 (不含独立学院265所) , 其中全国独立设置普通本科学校978所 (以“大学”命名的422所、以“学院”命名的556所)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1999年以来更名的普通本科学校,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学校批复文件、《中国教育年鉴》、相关高校官网及校史等材料, 1999年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普通本科学校更名总计达到256所, 共计272次 (见表1) , 其中, 同层次更名83次 (学院→学院28次, 大学→大学35次) 、学院更名大学188次, 另外有1所大学更名学院 (200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通过对以上我国1999年以前建校的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统计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其更名的现状及特点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 呈现有规律的阶段性高峰现象 

  经过统计, 1999年以来普通本科学校在19年内发生了272次更名, 共计253所学校经历更名。更名1次的有231所学校, 占比91.3%;更名2次的有21所学校, 占比8.3%;更名3次有1所学校, 占比0.4%。由此可见, 部分学校有过不止一次更名的经历, 更名间隔时间最短的是西南医科大学, 2015年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 2016年又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校名10年间变化最大的是华北理工大学, 2004年河北理工学院更名为河北理工大学, 2010年又与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河北联合大学, 2015年又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从1999年以来普通本科学校更名数据来看 (见表1) , 更名呈现有规律的阶段性高峰现象。第一阶段, 1999-2006年, 普通本科学校更名数最多, 达到156所, 占更名高校数的61.66%, 占现存普通本科学校总数的15.95%。1999年更名的普通本科学校数最少, 不过仍有7所, 这一阶段平均每年接近20所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第二阶段, 2007-2017年, 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相对减少, 更名总数呈波浪形变化, 这主要是因为从“十一五”开始, 国家从严控制高校更名, 高校同层次更名每年都可以申报审批, 高校设置分为中东部、西部及民办年份, 中东部、西部普通本科学校学院更名大学须遵从三年一轮回的规则。其中, 2010年、2013年、2016年普通本科学校更名数分别为21、20、17, 其中, 学院更名大学54所、学院同层次更名4所, 学院更名大学占三年更名总数的93.1%。这一阶段平均每年接近11所普通本科学校更名, 较之第一阶段的平均数下降幅度还是较大的。 

  表1 1999年以来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类型数量统计表 (单位:次) 

  (二) 偏重大地域、综合型大学的校名 

  我国普通本科学校更名倾向于去地方化、综合型大学。首先, 喜好冠以“中国、东南、华北、华南”或者省名等大区域名等字样。在253所更名普通本科学校中, 涉及校名由包含较小区域名向较大区域名变化的学校有54所 (如咸宁学院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 鞍山科技大学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青岛海洋大学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等) , 占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的21.34%。地处地级市 (不含省会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 普通本科学校尤其热衷于冠以大区域的校名。其次, 偏重综合型大学校名, 校名有字数越来越少的倾向, 一般是以“地域名称+大学/学院”模式的校名。国家现行院校设置政策原则上不允许“师范”“农林”院校更名“去师范化”“去农林化”, 但仍有部分高校想尽一切办法“脱农”“脱师”, 冠以综合型大学的校名, 如原烟台师范学院更名为鲁东大学等。在16所综合型院校校名更名历史中, 14所是由师范学院或合并师范学院更名大学而来, 1所是由农业大学“去农林化”同层次更名而来, 1所是由师范大学和农业大学合并更名而来。 

  (三) 淡化行业色彩, 热衷“理工”“科技”“工商”等字样的校名 

  从1999年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的历史中, 我们可以看出原校名中“钢铁”“矿业”“纺织”“轻工业”“冶金”“粮食”“煤炭”“师范”等明显行业色彩的字样, 在更名过程中逐渐为其他热门或时尚字样所取代, 这类普通本科学校一般更名为“××科技大学”“××科技学院”“××大学”“××理工大学”等校名, 如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鞍山钢铁学院初期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黑龙江矿业学院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南方冶金学院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另外, 普通本科学校更名倾向多科性院校校名, 热衷“理工”“科技”“工商”等字样。如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商学院、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更名为北京工商大学, 长沙交通学院、长沙电力学院合并更名为长沙理工大学, 岳阳师范学院更名为湖南理工学院。涉及剔除行业色彩或多科性院校校名更改的普通本科学校共计81所, 占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的32.02%。 

  综上所述, 普通本科学校更名涉及区域、类型及学科门类等三个切入点, 有的学校更名只涉及某一方面的内容, 有的学校则同时在几个方面进行更改。尽管国家从严控制普通本科学校更名, 但是高校更名的热情依然没有消退。 

  二、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的动因分析 

  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 普通本科学校较之以往更加热衷更名, 与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传统社会观念及高校发展内在诉求存在相当关联。 

  (一) 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诱导 

  1999年以来, 我国普通本科层次教育迅猛发展, 普通本科学校迅速增加, 民本普通本科学校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基本上还是以公办普通本科学校为主, 即使是民办普通本科学校不依靠政府财政资助, 也要归属地方教育厅或教委管理领导。虽然高校在发展过程不断与市场接轨, 但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体制影响还是非常强烈的, 高校还是过度依赖政府为其提供各种资源来保证其正常运行, 这种资源既有直接的物质经济财政资助, 也有政策上的引导与扶持。因此, 普通本科学校更名被打上了政府行政管理行为重重的烙印。甚至可以说, 正是国家政策法规直接诱导高校反复更名[1]。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院校设置条例规定了普通本科学校设置的基本条件, 本科学校分为实施本科教育的学院和大学, 而大学的办学条件要求远远高于学院。普通本科学校要获得发展必须主动迎合此种政府政策偏好, 普通本科学校达到学院更名大学的条件, 不仅可以获得更多体制内的教育资源, 还可以被划入相应的层级。学院更名大学后, 不但生均财政拨款提高, 而且校级领导的职数也会相应增加。由此看来, 学院更名大学所形成的更名热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国普通高校事实上形成一个特定的发展轨迹:专科教育层次学校→本科教育层次学院→大学, 终极目标就是进入“大学”的层级。 

  (二) 传统社会观念的推动 

  我国传统社会观念倾向重名分、重面子, “高校消费者”迷恋校名的心理还是相当普遍, 无疑当今社会争上名牌大学仍是高等教育消费的焦点, 而由于优质名牌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能进入名校就读的学生又是屈指可数。当不能进名牌大学就读, 则退而求校名。校名分量实际上取决于高校的综合实力, 但在信息不对称、迷信校名的情况下, 人们判断乃至选择高校还是从校名开始的。基于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容易形成如下认识误区:带有“中国”“中华”“省”字样或跨省区域校名的普通本科学校就是“好大学”的标签, 校名冠以“科技”“理工”“工程”“财经”等字样的普通本科学校就是专业基础雄厚以及将来就业有绝对保障的学校。可以说, 对于知名度不高的普通本科学校要想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以及相对优质的生源, 校名契合大众及传统社会观念的口味是关键因素。如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在更名江苏理工学院前, 每年在江苏的二本录取分数线基本垫底, 远远不及同区域苏南地区的同类本科学校, 高层次人才引进也是举步维艰, 但更名后不但每年录取分数线跃居同区域苏南地区的同类本科学校前列, 而且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也是较之以前更加顺畅。普通本科学校通过更名, 在满足传统社会观念的认同的前提下, 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资源, 必然助推普通本科学校将更名作为其重要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三) 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 

  1999年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 数量有限的普通本科学校要招收逐年增长的新生, 唯一的途径就是扩大招生规模, 基础就是要做大做强高等教育。普通本科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同感如何, 在于能否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在于教科研领域能否取得重大成果。基于此, 原来行业性强、专业设置过窄、学科单一的普通本科学校不得不发展多学科门类, 发挥学科优势互补和规模效益, 打破了原来单一学科的限制, 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原来的校名已经不能涵盖学校全部所有学科,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普通本科学校的发展空间, 因而, 此种名实相符的更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另外, 更名不仅是更名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行为, 还牵涉相关高校的利益, 并引发高校关系的调整[2]。普通本科学校更名其实是对校名这种独特符号资源的竞争和再分配, 反映了个体间的竞争关系, 正如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 四川大学认为其侵占历史资源, 导致不到一年时间又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大学是一个利润丰厚的全球市场, 在过去的10年里, 许多大学试图通过改变形象或名称来赢得自己的声誉/品牌资产, 而新创建的大学要提高学术地位、吸引人才和合作伙伴必须考虑到品牌的影响[3]。通过更强大的品牌, 普通本科学校可以获得声誉和吸引力, 借此满足自身不断发展的内在诉求。通过深入分析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的动因, 我们不难发现其更名过程中不仅有国家政策制度大环境的诱导, 还有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消费群体消费心理及选择的客观判断, 更反映了其对谋划自身发展、做大做强学校的主观考虑。可以说, 更名既是发展目的, 也是一定的竞争策略选择。 

  三、普通本科学校更名的利弊反思 

  普通本科学校更名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兼顾合理性与可行性, 名实相符就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 一些普通本科学校不顾实际情况, 盲目更名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更名利弊影响值得反思, 更名一定是服务于高等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目的, 反之就是倒退。 

  (一) 更名的积极影响 

  1. 有利于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质生源 

  好的大学不仅能吸引更多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加盟, 加速高层次人才集聚, 还能吸引更优质的生源, 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校名这种特殊文化符号资源的传播作用和社会认同感, 更名后学校可以迅速提升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符合大众认可的校名不仅可以吸引优秀的高层次学校加盟学校的发展, 还可以为学校带来优质的生源。如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后, 短短7年时间, 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精英加盟, 师资队伍中不仅有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重量级人才, 还有院士级别国内顶级人才;另外, 招生录取分数线都是一本分数线, 生源质量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 

  2. 有利于提升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 

  普通本科学校更名不仅只是变更了名称, 更重要的是行业性院校逐渐发展成为多科性学院或大学, 单科学院逐渐发展成为综合型大学, 同一所学校包含不同学科与专业的院系, 无疑会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学科与专业之间的交融, 这种交叉与融合往往导致重大教学科研发现和新兴学科专业的产生发展, 有利于促进与提升学科发展。同时, 学生在多学科交融的环境下学习, 有助于个体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 从而培养出既有较深的理论造诣、较为广阔的视野, 又有较强的设计和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4]。 

  3. 有利于提升办学实力 

  关于普通本科学校更名, 教育部对于以“学院”命名的普通本科学校同层次更名, 只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只要名实相符并具备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教育部每年都可以办理。但是学院更名为大学, 除了具备以上学院同层次更名条件以外, 国家还明确规定其在办学规模、学科与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经费等方面有明显的提升, 如“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一般应不低于100人”, 尤其近5年还必须获得2项国家科技奖项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 对于一般的本科学院难度还是很大的。以“学院”命名的普通本科学校若是要更名为大学, 必须达到这些硬性规定条件, 而这些规定条件都是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最显著的表现。所以说, 普通本科学校更名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 

  (二) 更名的消极影响 

  1. 办学特色缺失 

  普通本科学校校名不仅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称谓, 还体现了一所学校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办学特色、办学思想及办学方向。伴随普通本科学校更名后, 有的新校名难以反映原有办学特色的信息, 如无锡轻工大学更名为江南大学, 新校名无法彰显办学特色, 校名特色辨识度弱化, 中国白酒类领军人才基本都是出自无锡轻工大学发酵工程类专业。有些高校更名后, 新校名不仅与学校的办学传统不相符, 还与办学实际相去甚远, 名不副实。此种盲目跟风更名反映的是一种粗放型竞争, 实际上校名与教学科研水平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高校的水平高低应该体现为教学科研水平的高低, 而不是体现在校名上, 高校之间良性竞争不应是对校名盲目的争夺。在现实中, 各省市区基本都布局了理工大学、理工学院、科技学院、工程学院, 办学趋同化现象日趋严重, 原有的行业性、区域性办学特色逐渐丧失。 

  2. 品牌价值流失 

  校名作为一种品牌存在, 更多是学校的一种无形资产, 这种特殊品牌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的发展所形成的, 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一所大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大学, 而且被认可与认同, 那是因为自身品牌价值所蕴含的无与伦比的闪光点。诚然, 学校更名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但轻易更名可以说是抛弃了整个学校长期历史发展的声誉。普通本科学校抛弃沿用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老校名, 更名随之而来的却是原有品牌价值的流失, 这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也是巨大无形资产的流失。当今普通本科学校频繁更名事实, 既让大众接受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洗礼, 又让大众产生了视觉疲劳, 大众对这一无形资产信任度也是逐渐削弱。有人认为, 大学的频繁、无目的的更名只是为了维持大学那份仅有的虚荣心而已, 对学生的发展, 对社会的发展价值微乎其微[5]。如今的高校都争相更名为“大学”, 更名后短时间很难形成品牌价值与效应, 盲目更名后原有多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品牌价值自然会流失, 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3. 文化历史断裂 

  普通本科学校校名蕴含学校本身发展的历史, 但凡历史悠久的学校, 都具有非同寻常并让人难以忘记的历史, 而校名在学校历史发展变迁过程中逐渐转变为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 这也是大学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所以一所学校应该遵循历史规律与尊重历史的馈赠。普通本科学校校名富有丰富历史内涵, 如同前文所述已成为获取社会认同的重要标识与品牌。因此, 学校校名还肩负着传承本身文化历史的功能。一所学校的文化, 饱含着学校制度、精神和思想层面的一种过程, 是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氛围。而一所大学的文化首先的体现就是校名, 如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 纠缦缦兮;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两句中的“复旦”, 本义为追求光明, 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之意, 这也正是从校名传承大学的文化历史。盲目进行校名更改, 无疑会造成大学文化历史的断裂与破坏。 

  四、小结 

  基于普通本科学校更名过程中存在的动因及利弊反思, 我们必须审慎对待普通本科学校更名事宜:既不能对其全盘否定, 也不能任其放任自流。各级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注重高等教育宏观治理的转型, 规范程序, 利用政策引导高校实现规范更名、科学更名, 以期实现普通本科学校更名摒弃盲目、回归理性。与此同时, 普通本科学校自身也应通过科学更名, 不断增强办学特色、扩大品牌效应并传承历史文化传统, 真正实现更名后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林玉, 贾永堂, 肖家杰.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大面积更名现象研究——基于双轨制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 (3) :66. 

  [2]贾云鹏, 刘青秀.高校累进性更名的社会学反思[J].教育学报, 2008 (4) :62. 

  [3]Muhammad Zaffwan Idris&T.W.Allan Whitfield.Swayed by the logo and name:does university branding work[J].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2014 (1) :41. 

  [4]徐继岭.中国高校更名问题的理性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9 (12) :3. 

  [5]车如山, 季红波.对高校更名现象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13 (1) :59.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