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学术争鸣
今天如何看待党史之用、党史之为
发布时间: 2016-10-27    作者:    来源:解放日报 2013-10-10
  字体:(     ) 关闭窗口

——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

  读史明智,以史鉴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不可否认,由于对党史不甚了解,一些党员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导致工作中不思进取、畏首畏尾,作风上安于享乐、群众意识淡薄。学习党史已不是可学可不学的问题,而是必须学且必须学好的问题。为此,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系列访谈,请权威党史专家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中国道路是从昨天走过来的。对昨天走过的道路有更深刻的认识,就能够更坚定、更自觉地走好今天乃至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把经验运用起来,把教训记在心中,在今后不至于 “迷路”,既不僵化封闭,也不改旗易帜,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可以从党史中寻找借鉴的

  学好必修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新论:为什么说党史是一门 “必修课”?

  欧阳淞: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从前人留下的思想宝库中吸取治国理政的珍贵滋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更是将学习党史提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的战略高度,强调“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这就把学习党史进一步提高到事关全局的重要地位。党中央的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新形势下全党学好用好党的历史、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强调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是对党的历史高度自信的充分体现。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的自豪感,从对党的历史的自信中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赖,进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好地肩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庄严责任。

  强调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是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的迫切需要。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认真领悟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我们就会更加深切地认识到,认真学习党的历史,的确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学习运用历史经验,问政于史、寻策于史,获得探索回答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借鉴和启示,从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强调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是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必由之路。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和努力践行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党性锻炼为核心,以道德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和政治本色。

  总之,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对党和国家来说,有助于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有助于坚定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有助于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在90多年不懈奋斗中形成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有助于坚持以改革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注重党史学习正在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在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前,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和《中国共产党简史》,为全党学习党的历史作出了表率。一个全党全社会学习党史的新的热潮,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学好必修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解放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面向未来,我们至少要面对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世界前沿领域进行国际竞争等。而党史谈的是过去。请问,党史怎样与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今天,党史之用、党史之为体现在哪些方面?

  欧阳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事业。但是在向前展望时,还是需要回头看看我们党是怎样走过来的,是怎样带领人民群众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这个事业从开创到现在已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之前的29年,乃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28年,我们党的各种探索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要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就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最深厚的根源就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中。

  首先,中国道路与党史的关系。中国道路是从昨天走过来的。如果我们能对昨天走过的道路有更深刻的认识,就能够更坚定、更自觉地走好今天乃至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昨天的道路里面,我们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收获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但也走过一些弯路,这些走过的弯路也会成为我们的教训。怎样把经验运用起来,把教训记在心中,在今后不至于发生“迷路”的问题,既不僵化封闭,也不改旗易帜,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可以从党史中寻找借鉴的。

  其次,中国精神与党史的关系。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形成了大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战争年代,就涌现出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有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就有九八抗洪精神、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格外的生动。如果把它们弘扬起来,再注入今天的时代精神,把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融合在一起,我们的精神力量就会更加强大,党就会更有凝聚力、更有感召力、更有影响力。

  再次,中国力量与党史的关系。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有许多动员民众积极投入革命战争实践的经验。例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是以打土豪、分田地作为口号来动员民众的。这让民众感到跟着共产党走,可以解决世代以来没有解决的土地问题,觉得自身利益也在其中,所以,愿意跟着共产党走。再如,在淮海战役中,当时国民党军队有80万人,我军只有60万人,按说我们是不能和他们进行战略决战的。按照毛泽东同志过去的讲法是,只有当我三倍于敌力量的时候,才能够打歼灭战。而当时敌众我寡,仍然敢打这场战役,最终还打赢了这场战役,就是因为我们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后来统计,当时山东、江苏、河南几个省支持解放军淮海战役的民工共有543万人,担架有20万副,运的粮食是4.8亿公斤。4.8亿公斤的概念是,如果用小车从南京推到北京,每个小车装100公斤,可以开8路小车。可以想象,那是一个多么壮观的情形!这些都生动地展示了,党在历史上是如何通过凝聚力量来获取胜利的。

  由此可见,党史与道路、力量、精神相连,而后三者正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的要素。说党史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在和未来相连,道理就在这里。

  总的来说,“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史工作的职能和优势所在。而资政育人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发挥党史的重要作用,要坚持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党成立90多年来国家的历史变迁中,深切感受党和人民的不懈奋斗、艰辛探索以及创造的伟大业绩,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面貌,从而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这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领导地位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等,具有重要作用。

  (二)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中国共产党人培育、锻造、形成的许多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吸收了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体现,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展示。发挥党史的重要作用,坚持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对于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结合新的时代要求,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经历如此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积累如此丰富成功经验的政党,是不多见的。发挥党史的重要作用,坚持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学习借鉴党的成功经验中增强推动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力量,获得做好工作的智慧和启迪,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直接的推动。

  (四)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我们党不但善于从成功中总结经验,而且善于从失误中汲取教训,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发挥党史的重要作用,坚持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在探索中走过的艰难道路,深刻认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这对于坚持真理、把握规律,避免和防止重犯历史上的错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也是不可或缺的。

  学好必修课,要把党史的生动还给人民群众

  解放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涵盖了党从1949年至1978年的这段敏感历史,该书出版后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赢得了读者的喜爱,给新时期党史更好地走向读者提供了样板。但当前也存在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员干部对于党史不熟悉、不了解甚至不感兴趣的情况。新时期,党史如何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青年?

  欧阳淞:多年来,我们在进行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让党史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要继续坚持和应用这些做法和经验,同时根据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党员、群众新的愿望,不断探索新的途径,不断创新方法和手段。

  一是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注重把党史工作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为深入认识和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同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深对党的认识,牢固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探索世界政党兴衰成败的规律结合起来,从中汲取有益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要了解和参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找准党史工作与大局的结合点,进一步发挥党史工作对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对党和国家决策的资政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是党史走向社会的最根本的途径。

  二是要充分发挥已有党史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要利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这一抓手,抓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党史集中学习。要会同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和团的组织,协调各级党校、干校、行政学院、大专院校等单位抓好党史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设置,为各级党组织开办以党史为内容的党课提供更为主动的服务。宣讲团是搞好党史学习宣讲的轻骑兵。广播、电影、电视、报刊、讲座、文学艺术等是党史宣传普及的有效载体和手段。今后,要继续应用好这些途径和手段,进一步开展好党史宣传教育活动。

  三是要大力创新党史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近年来,为使党史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青年,各地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探索和尝试。有些地方坚持以红色旅游为载体进行党史宣传教育,既有效地开发了党史资源,又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休闲的过程中,受到了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很好。有些地方坚持以高科技产品为载体,应用互联网、手机、动漫等手段进行党史育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努力形成党史工作的合力。做好党史工作,必须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着力营造全党全社会关心和参与党史工作的氛围。要加强党史部门与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院校、社会科学、史志、档案、文博等系统党史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关心和参与党史工作的老同志的联系协作,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做好党史工作。同时,要虚心向党史系统和党史学科以外的专家学者学习,形成推动党史工作发展的强大合力。

  除加强党史宣传外,还要加强党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目前,党史学概论和党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更新。其中至少包括6个课题,即关于党史研究的理论指导问题、关于党史研究的理论借鉴问题、关于党史研究的布局和样式问题、关于党史研究的资料准备问题、关于党史研究的著述要领问题、关于党史研究的成果转化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形成更多更高水平的党史著作,我们有责任为此不懈努力。

  总之,党史本身是生动的而不是枯燥的,党史工作者应当把这种生动的内容用合理的形式表述,一起还给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史的魅力。

    1. 铭记党史不忘初心
    2. 学好党史是党员干部终身必修课
    3. 牢牢把握党史、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4. 曹守亮:党史与国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5. 党史上首个惩治贪腐的文件
    6. “全国党史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7. 仝华:关闭歪曲党史信息公众号利于正本清源学习历史
    8. 耿化敏:改革开放前中共中央编写党史教科书的设想
    9. 党校党史系统举行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湘举行
    10. 李捷:不能以猎奇的心态读党史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