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道路的探求与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发布时间: 2011-12-02    作者:朱佳木    来源:《半月谈》2011年第10期 2011-10-02
  字体:(     ) 关闭窗口

  工业化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与中国共产党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问题。考察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是寻找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轨迹和政策谋划动因的有效途径。

  本期“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系列访谈”栏目就“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道路的探求与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向”这一话题,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

  记者:请您谈谈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有着与西方国家怎样的不同特征?

  朱佳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即实现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由之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工业化是由新兴的资产阶级来推动的,也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健全而实现的。

  而在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发展了一点工业,但由于它自身的软弱,加上封建势力的强大和西方侵略势力的阻挠,使它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难以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因此,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肩上。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诞生那天起,就把实现国家独立、统一,人民解放和中国工业化当成了自己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并忠实地、执着地为中华民族挑起了这副历史重担。

  记者:那么,探求中国工业化之路对当代中国的历史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朱佳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中国工业化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政治障碍。从此,尽快进行工业化建设,尽早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强烈愿望和中国共产党决策者们考虑的中心问题。正是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自1949年以来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向。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追根溯源,或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此有关。

  今天,尽管人们对于什么是工业化和如何实现工业化有了崭新的和更加全面的认识,但要在本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动员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仍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在中国尽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

  记者: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上,我们也有过一些曲折的经历。您怎么看这些曲折与探求工业化道路的关系?

  朱佳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三件事,在当年被称为“三面红旗”。虽然它们都是“左”倾错误的产物,但说它们“左”,并不是因为它们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因为它们在对待工业化建设的问题上求成过急,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

  对“大跃进”“总路线”与急于工业化的关系,可能比较容易理解。说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探求工业化道路之间也有关系,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表现为急于改变生产关系,但它的起因和根源却在于面对当时资金、机械等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试图用扩大核算单位的办法来加快农村的水利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以便尽快提高农业生产力,适应工业化建设加速的需要。

  “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则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但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仍然没有放弃对国家工业化的追求。这可以从毛泽东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中看出来,也可以从那10年时间里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批重要成就上看出来。所以,“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虽然都是错误的,并给党和国家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但从本质上说,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探求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曲折。

  记者:能否请您再谈谈在探求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以适应新情况和新变化的?

  朱佳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常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的,待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转向发展重工业。中国共产党在夺取全国政权的前夕和最初时期,也曾设想先用一段较长时间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待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培养了相当的科技人才后,再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但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国家对重工业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同时,经过谈判,斯大林答应全面援助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这促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下决心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经验,汲取了苏联片面和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教训,对这一战略进行了适当调整,提出工农业同时并举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

  20世纪70年代末,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抓住国内“四人帮”已被粉碎,国际形势呈现缓和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机遇,毅然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并对产业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加大对电子工业等轻工业的投资比重,大力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进入21世纪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一起到来的新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工业化道路进行的探索,是为争取早日实现中国工业化采取的战略。

  记者:为什么说我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仍然很艰巨?您认为中国要最终实现工业化,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朱佳木:工业化是个世界性的概念,也是个历史性的概念。

  根据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工业化标准,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完全有把握的。但是,要达到完全工业化的标准,不仅要看工业产品产量、产值的绝对数,还要看人均占有数,看品种质量,看技术含量,看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看适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看人均占有的卫生资源等等。如果拿这些指标衡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终实现工业化需要具备的条件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还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因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从中央到地方、遍布各系统各领域的严密组织系统和纪律检查系统,有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有为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奋斗90年的历史和执政61年的经验。因此,只有它能为中国最终实现工业化提供外部和平、内部稳定的必要条件。

  尽管中国共产党曾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它勇于承认错误,并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积极改正错误,因此总是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最终实现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日子就一定会到来。(《半月谈》2011年第10期/记者 何晏)

    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的最大国情、最本质特征
    2. 坚定“四个自信”
    3. 从八个方面认识“中国优势”
    4. 市场经济的演进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
    5. 石善涛:坚持“两个区分”
    6. 永远保持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7. 世界眼中的中国共产党
    8. 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9. 为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
    10.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