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党在新时期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问题,深刻阐述了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深刻揭示了这三方面资源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作用。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一种事物作为另一种事物的资源,具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在思想意义上是认识基础或思想来源,包括直接或间接的、主或次的、多或少的;其二,在实践意义上是可资应用,并在应用中既发展后者,又丰富前者;其三,在方法意义上是资源配置,需要处理好各方面资源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从上述三方面资源阐述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来源、基础、构成和特点,概括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厚基础和独特优势,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讲话既强调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态度和实践要求。把握好这三方面资源,就要把握好每方面资源的性质、内容与特点,又要从整体上处理好这三方面资源之间的关系。
把握好三方面资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三方面资源都具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思想认识养料,但人类文明发展迄今,唯有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确立了唯物史观这一“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科学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其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根本点。从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是指导思想上的资源、哲学基础上的资源,是指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和创新的资源,也是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的基础与前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就特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把握好三方面资源,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与人类社会实践相结合。人类社会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产生了一定的文明成果,也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制度下产生了各种文明成果。三方面资源都与一定的社会实践需要相联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特别是三大来源,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开辟了人类社会通向真理的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主要产生和形成于中国古代社会,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文化基础。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则对于说明相应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主要由于国情、社会制度不同,对于说明我国的实际有适用的,但更多的是不适用的。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性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别性,把握好三方面资源,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文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加强与国外文化交流,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批判地吸收借鉴。
把握好三方面资源,必须坚持融通和创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文化自信和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融通古今,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通中外,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放眼世界,开放研究,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积极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
总之,把握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方面资源,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从我国实际出发,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研究中国的问题和人类的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探索人类前途命运,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