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史话语体系,用体现中国理论、中国实践的真历史记述当代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他同时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这一要求为我们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这是由国史的内涵、本质、品格所决定的。国史研究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政权机关如何贯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组织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各项事业的建设,如何进行机构改革和提高自身效率以及各族人民如何团结友爱、奉献创造的历史。国史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演变历程和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发展的历史。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国史有着特殊的学科属性,既是严谨的历史科学,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又有很强的政治性、意识形态属性,起着存史、资政、育人、护国的作用。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里的“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就有“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的要求。我们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史话语体系,用体现中国理论、中国实践的真历史记述当代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话语体系构建要从学科建设做起。国史学科是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1990年成立了专门编撰和研究国史的当代中国研究所。广大国史工作者薪火相传、接力奋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努力推进国史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推出了以《当代中国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等为代表的一批重要学术成果,使国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基本形成。国史工作者通过办杂志、年会、国际论坛、网站以及合作拍摄电视片等形式,积极开拓国史宣传与传播的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较好地发挥了国史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作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贡献。但同中国共产党创建9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创造的成功经验相比,国史话语权的构建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法国的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话语体系表面上似乎只是一个“说什么、怎么说”的技巧问题,实际上它涉及价值表达、思想影响和文化传播等重大问题。目前国史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面临有利时机与发展空间,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其在国内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第一,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是构建国史话语权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我们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等,都是我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它们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实践上,经过60多年的努力,中国这个曾经被西方政治家预言“连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的东方大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和发展问题,而且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在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中国的理论创新与成功实践,是我们构建充满自信的国史话语权的基础。
第二,以科学性、客观性奠定国史话语的公信力。话语的公信力是建立在科学性和客观性基础之上的,增强国史话语的公信力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用事实说话。新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教科书,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鲜活载体,是民族团结、人民创造的奋斗诗篇。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30%、对世界减贫贡献率高达70%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国家治理体系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中的靓丽篇章,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中国不仅发展自己,而且积极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例如,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与参与。这是最能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的话语内容。国史研究应该积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二是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新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史中有巨大的成就,也有挫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巨大优越性,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国史研究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牢牢把握国家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科学分析党和国家历史的主流与支流、全局与局部、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历史问题,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同时直面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客观的解读,并积极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言献策。
第三,建构国史话语体系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当前,国际中国共产党学成为时代显学,不仅一些国际知名的前政要在深入研究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而且海外学界也在持续研究中国的发展经验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制度等各方面内容。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史话语体系建设在研究、借鉴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时,应当“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这样才能在合作和交流中实现学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为了推动国史研究的海外传播,我们要扩大与海外中国研究机构、著名学者、学术期刊、文化传媒的联系,以开展学术访问、接受访问学者、举办国际论坛等形式,加强与海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对立,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一些研究者仍然固守“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习惯用西方价值观和逻辑来评判是非、诠释一切,产生对中国的误读甚至歪曲的认识,而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中国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西方话语的诠释能力,以至于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改革令人目眩的步伐导致任何系统的学理考察都很快会落后于时代”,这使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研究存在不少局限性。中国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因此,新中国发展史的话语体系建设需要国史研究者树立主体意识,立足中国实际,以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的立场,用鲜活的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此外,要增强话语的吸引力,必须丰富国史话语的内容与形式。目前的国史研究只是形成了构架、骨骼,还需要深度挖掘,加强对文献史料、影像史料、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证和分析,特别要重视档案文献的运用,并提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综合思辨能力。为了忠实记述历史、构建信史,各部门、行业、地方省市相关机构等应从各自角度出发,不断总结经验,充实国史研究,使其更加血肉丰满。同时,国史研究不仅要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而且要凸显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在解决时代发展和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时的文化意义和普遍价值,积极主动地与他国分享,这样才能打造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性的话语体系,从而使国史话语更有感召力,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