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专家解读
张星星:全面把握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发布时间: 2017-06-06    作者:张星星    来源:国史网 2016-05-0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充分肯定“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深刻总结十八大以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1]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理论和学术创新,必须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科学认识当前中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在科学分析中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提出的。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诸多要素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有利条件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等关键节点,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呈现出愈趋复杂、愈益严峻的情况。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才能牢固树立继续保持中高速发展的坚定自信,清醒、稳妥、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体现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也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回顾新中国60多年特别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历程,经济发展的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到当今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推动“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趋势和要求,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科学认识当前中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全面把握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十八届五中全会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前提。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创新。

  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发展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和破解一切问题的物质基础,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制度完善的强大动力,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从严治党是巩固执政党领导核心地位的必然要求,四个方面构成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团结和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战略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稳步推进,以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图大业。

  三、全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全会把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贸易额达到全球首位,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跃升,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国制造”大踏步走向世界。这些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既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对协调推进各方面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中共十八大阐述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我们在继续推进经济发展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仍然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使发展开拓新境界、达到新水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全会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这些新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四、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刻分析当前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严峻挑战和重大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突出彰显了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战略思维。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成败。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是正确把握“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刻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自觉以新的发展理念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整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凝结着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重大问题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顺应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科学指南,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全面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5/1103/c399243-27772351.html,2015年12月16日。下文有关此文的内容均出于此,不再特别注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