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专家解读
李正华:新理念 新意义
发布时间: 2017-06-0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16-05-0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议》明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实践的新要求、目标的新定位、规律的新把握和理论的新拓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是要把这五大发展理念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

  一、实践的新要求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为制造大国的世界第一、经济总量的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0%,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矛盾、问题和挑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腐败现象滋生、群体性事件多发以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等等。特别是在经济从持续高速发展转入中高速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方位、发展环境、发展条件都发生重大变化,如何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潜力、竞争力,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如何将中国的发展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如何将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这些矛盾、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以新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加以解决与应对。

  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新理念 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创新,从已经适应、习惯的发展方式中走出来,克服路径依赖的行为惯性,克服因循守旧的发展理念,需要创新;摒除不适应实践要求的旧体制、旧机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动力、潜力、竞争力,需要创新。要在我国发展动力转换过程中做到“换档”不失速,要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拔得头筹,同样离不开创新。创新就是要通过创新观念解决活力问题,通过创新体制解决动力问题,通过创新结构解决潜力问题。只有从观念、体制、结构、科技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新理念 中国创造了连续30多年经济增长的奇迹,也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理念协调好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调整好投资与消费结构,保持经济社会、城乡区域、软实力硬实力、“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经济国防等各种重大关系协调推进,增强发展整体性。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环境需要新理念 告别了短缺经济阶段,解决了生存的最基本需要,绿色发展自然进入发展视野。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实现“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要在大厦林立、车水马龙的同时还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经济上台阶的同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建设美丽中国,保障全球生态安全,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发展和生态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条底线。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需要新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坚持用开放带改革,用改革促发展,用发展惠民生。作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是中国过去30多年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当然选择。在全球经济版图深刻变动的大背景下,开放是双向开放,市场是深度融合,模式是内外联动。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就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发展思路、做出新的谋篇布局。

  处理好发展与公平的关系需要新理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公平的关系,做到发展过程人人能参与、人人都尽力,发展成果人人可享有,是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高指向。因此,要以新的理念把共享式、包容式发展纳入经济发展思路中,在发展中注重分配公平,消除两极分化,注重消除贫困,特别要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让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通过共享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进而满足人民期待,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对经济发展的成果有认同感,对惠及民生有更多的幸福感。

  二、目标、路径的新定位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本身不是也不能成为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有获得感,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所在。《建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摆在发展的指导原则之首,把共享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当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价值的历史自觉。《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明确具体地回答了发展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问题。

  创新发展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发展要通过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建议》在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与发展新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协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建议》在区域城乡协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整合等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建议》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开放发展,就是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就是要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建议》在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等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共享发展,就是要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就是要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建议》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总之,创新发展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生活,协调发展是为了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都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保持大体同步,绿色发展是通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放发展让人民群众在更大范围内、在更高水平上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红利,共享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在发展领域的展开,让中国社会的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

  三、规律的新把握

  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发展规律。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

  创新发展理念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规律的新把握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多次强调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他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2]他还深入阐述了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他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建议》把创新定位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明确提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3],这不仅深化了关于创新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更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规律的新把握。

  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中国经济实现连续30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主要得益于改革之初所采用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但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动的增长必然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这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迫切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建议》指出,必须“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建议》所强调的增强发展协调性,是在我国经济增长取得辉煌成就和走向成熟阶段的协调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协调性,是着力于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阶段的协调性。它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它要求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它要求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它要求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建议》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质量规律的新把握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既要讲速度,更要讲质量。如果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就会导致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要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再也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了”,“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符合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重大理念。

  开放发展理念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策略规律的新把握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建议》把开放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明确指出,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求必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实现从全球治理的一般参与者向主动塑造者转变,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建议》强调的开放是在原有开放基础上的更高水平、更广领域的开放,深化了开放在社会主义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提供了行动指南。

  共享发展理念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目的规律的新把握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十八大以来,党更加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并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它“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4]。《建议》特别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重申了《党章》的庄严承诺,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从而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迈向共同富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更多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里提出的共享,是在经济增长取得辉煌成就基础上的共享,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基础上的共享。《建议》不仅深化了对共享与社会主义本质内在联系的理解,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规律的新把握。

  五大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发展规律的科学遵循与正确运用。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应然选择,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创新发展,更注重的是发展的质量、效益,它对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协调发展,更注重的是发展的均衡、全面,注重生态保护、社会协调,坚持协调发展,对推进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进程具有积极意义。绿色发展,更注重的是环保、和谐、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绿色发展,需要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开放发展,注重的是发展的优化、融入,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开放发展,将使发展更加注重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实现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发展的公平、正义,它是坚持其他四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理论的新拓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用新的实践新的创造丰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50多年前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到30多年前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等精辟论断,再到后来我们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发展的实践不断积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随着实践、时代进步不断地与时俱进。

  在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呈现重大转换、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中国的发展要有新作为,发展观要有新突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大势,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鲜明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用发展理念统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用发展理念彰显价值、重申立场、宣誓决心,再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创新,也开辟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坚持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事关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发展认识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重申发展是第一要务,无论是突出问题导向还是着力体制机制,五大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从价值指向、立场情怀到思维模式、策略选择等各个方面都是高度一致、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五大发展理念同样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与根本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同样也是五大发展理念最突出的实践品格。

  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 坚持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好的坚持。尽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但是与新世纪之初相比,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又呈现出了新的特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指导我国发展的理念也需要相应地变化。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不再仅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一个单项指标,而是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发展也大大拓展了新内涵,要求硬实力与软实力相协调,“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至于从生态文明高度推进的绿色发展,注重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的开放发展,以及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共享发展等等,也都以新的内涵和要求使科学发展观焕发出新的光辉。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形成,基于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问题既有丰富理论成果的认识升华,基于中国数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新实践的深刻启示,基于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目标的深入思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实践和发展,也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最好坚持、实践和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新的科学定义,是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解答了时代课题,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5/c_115783100.htm,2015年10月20日。

  [2]《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报》2013年11月6日。

  [3]《奏响“四个全面”的时代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人民日报》2015年3月15日。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