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名家解读十九大
新时代: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科学定位
发布时间: 2017-11-17    作者:李正华    来源:国史网 2017-11-1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科学总结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得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新时代新在哪里?起于何时?准确认识和深刻理解新时代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主要特征、历史起点、重大意义,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关于新时代的内涵,十九大报告做了专门的论述。报告中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个“时代”、三个“意味着”,阐明了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时代特征和重要意义,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将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等重大问题,指明了新时代带给中国的光明前景。

  二、新时代的主要特征

  新时代新就新在,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变革,中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矛盾,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是新矛盾、新目标、新理论。

  新时代面临新矛盾,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又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根据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变革的实际作出的这一新判断,将社会主要矛盾的两方面,从经济发展的领域,拓展到了社会发展的领域。同时也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这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确立新目标,指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报告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首次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这个15年,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谋划的“新三步走”基础上,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提前了十五年,将第二个百年目标升级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客观依据就是,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年均9%以上的经济增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有过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产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次飞跃,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革命、为谁革命、靠谁来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等重大问题;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既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又集中展现了习近平的巨大理论勇气、超凡政治智慧、远见卓识和独创思想;既是在过去长期实践中孕育的结果,又是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概括。它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

  历史起点是一个历史阶段开始的重要标志。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对于准确认识和深刻理解新时代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准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确定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必须在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历史,才能准确把握。根据历史、理论和实践的逻辑,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八大。其主要依据是:

  第一,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新时代的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成就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历史性变革中最深刻的变革,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对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充分的肯定,指出:十八大以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第二,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强保证。

  十八大以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这一坚强领导核心,也是继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三,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与新时代的新目标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十九大报告将十九大至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进行了具体部署,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出了“历史交汇期”“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在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十八大确立的,2020年必须实现的。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与新时代的新目标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此外,十九大报告论述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的思想观点,都是十八大以后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

  新时代的到来,是长期奋斗的结果。新时代是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新的历史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了党领导中华民族进行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伟大斗争。1949年,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标志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在科学总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开始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它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四、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

  第一,有利于增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立足基本国情、适应时代潮流,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统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自身不断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国走向“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九大作出我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成就的充分肯定和科学总结,又有利于在开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航程中,统一全党思想,增强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二,有利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伟大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就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必须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行百里者半九十。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虽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依然面临来自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的一系列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严峻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时代的科学定位,有利于全党把握好时代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有利于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有力推进了中国的发展,同时惠及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世界经济复苏整体乏力、收入差距拉大、逆全球化思潮蔓延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努力倡导并带头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积极参与解决各种重大国际问题。在世界舞台上,中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国际治理贡献了更多中国方案和发展动力。

  党的十九大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进行了顶层设计,集中概括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旨在摒弃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丛林法则,探索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通过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解决人类向何处去这一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两个构建符合大多数国家的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不仅能够开辟实现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而且能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 IMG_7699.JPG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