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 史家评议 >> 和平发展
叶张瑜:改革开放以来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
发布时间: 2018-02-07    作者:叶张瑜    来源: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字体:(     ) 关闭窗口

  长久以来,中国与非洲各国在发展友好关系的同时,在教育领域也开展了形式多样和富有成效的交流合作。截止到目前,中国已同50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双方的教育往来从最初的互派留学生,发展到现在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教育交流与合作。[1] 

  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既是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对外关系特别是对非洲外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中国即与非洲国家在教育领域开始了交流。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立了外交关系,同年,中国招收了第一批非洲留学生。[2]随着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独立,在中国和非洲国家政府及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非关系迅速发展,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据统计,截至1966年底,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190余名非洲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同时中国也向埃及、摩洛哥等国家派遣留学生,并开始应一些非洲国家的邀请,由中国政府出资派遣数、理、化教师赴非洲各国中学和大学任教。中非教育代表团的互访亦有所增加。1973年中国恢复接受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形势和中国经济实力薄弱、资源不足、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强调教育是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引下,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为中非友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中非互派留学生 

  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始于双方互派留学生。自新中国成立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十分重视这一工作。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独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十分关注对非洲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工作。周恩来曾做出关于“非洲地区要求派遣留学生来我国学习,我们应该接受安排,并应专设机构”的批示。1960年9月,首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设立非洲留学生办公室。1962年,设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5年1月9日,周恩来再次批示,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即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4]70年代,来华留学的非洲学生仅有648名, 80年代末,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非洲国家已有43个,留学生总数达2271人,同时中国也向非洲国家派遣留学人员150余名,专家100多人次。[5]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非洲学生愿意到中国来学习。为了适应进一步拓展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客观需要,1996年5月,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非洲时提出了构筑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中非关系的五点建议,[6]为进一步适应非洲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国及时调整了接受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政策,采取了“高层次、短学制、高效益”的做法,减少了接受本科生的人数,增加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渐把重点转向为非洲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上。[7]到2000年,中国已为51个非洲国家培养了包括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内的5765名各类人才。非洲国家也为中国培养了一些专门人才。[8]2000~2007年,“已有涵盖52个非洲国家的2万人次留学生来华学习,其中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人数占60%以上”。[9] 

  向来自非洲各国的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也是中国为非洲国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至2005年底,中国已向非洲50个国家的1.9万人次提供政府奖学金。[10]在2005年11月召开的中非教育部长论坛上,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承诺,在今后5年内使非洲国家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人数从2005年的1200人翻一番。[11]2006年11月,中国政府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承诺:“未来3年内将把向非洲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名额由每年2000人次增至4000人次。翌年,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非洲留学生就达到了2700多人,占当年中国对外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的26.9%。此外,非洲留学人员的培训层次和学科领域也在提高和优化,2007年获奖学金的留学生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已占57.3%。学科也从传统的农业、医学和语言等学科,拓展到教育、经济、管理和国际政治等领域,一大批非洲留学生学成回国后,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12]至2012年,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2万多个政府奖学金名额。[13]除了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外,20世纪90年代后,非洲国家还陆续有自费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他们学成回国后为自己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非互派留学生,为非洲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许多人活跃在各国的政界、军界、外交界和工商界,曾经受到中国培养的非洲留学生中有的已担任所在国的议长、部长等职务,有的积极从事中非经贸交流工作,[14]而且非洲各国驻华使馆中的绝大多数外交官也曾留学中国,为促进中非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人才不仅是建设和发展非洲的宝贵财富,也是促进中非交流合作、发展中非友好关系的重要力量,同时,对加强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友好关系,配合和支援中国的外交工作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派遣援非教师和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将派遣援非教师作为帮助非洲国家发展中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随着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国政府派遣了大批高校教师去非洲国家任教,以帮助非洲国家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而且援非教师的数量逐年增多,涉及的学科领域也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中国共向35个非洲国家派遣了500多名专业教师,教授课程涉及理、工、农、文、体育等十几个学科专业。中国援非教师精湛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赢得了所在国政府和合作院校的尊重与赞赏。”2000年,喀麦隆高教部部长让·玛丽访华时,还向4位曾在喀麦隆工作的中国教师颁发了“总统骑士”勋章,以表彰他们为喀麦隆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15]此外,中国与20个非洲国家进行了长短期教育合作项目,至2000年,派出专业教师100多人次到非洲国家的大中学任教,在生物、微生物、土木工程、材料、计算机、物理、化学、食品加工、测量等专业领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受到非洲国家的普遍欢迎。[16] 

  除了派遣援非教师,中国政府还派遣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和青年志愿者。截至2009年底,中国向33个非洲国家派遣了104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帮助非洲国家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派遣专家指导中国援建项目的生产运营,培训当地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掌握独立管理项目的能力。中国还向毛里塔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加蓬、塞拉利昂、马里、尼日利亚等国派出6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截至2009年底,中国还向非洲派出青年志愿者312名,提供了汉语教学、医疗卫生、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国际救援等方面的志愿服务。[17]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和非洲国家的情况也有很大变化,特别是90年代后许多非洲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开始转型,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在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同时,针对非洲各国了解和借鉴中国发展经验的需求,中国政府通过有针对性地增加派遣援非教师、各类专家和志愿者赴非进行服务,加强了中非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使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关系更趋务实和成熟。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洲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获得了非洲各国的好评。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中非平等相待、团结协作谋发展的友好关系。 

  三、汉语教学工作不断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是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汉语教学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06年,非洲国家学习汉语的各类学生达到了8000多人,已有16个国家近120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国向非洲各国派遣了近200名汉语教师。[18]根据非洲国家的实际需要,中国还先后向喀麦隆、埃及、毛里求斯、突尼斯、毛里塔尼亚等国援建了学习汉语的语言实验室,援赠中文书籍与图书资料。[19] 

  在非洲的汉语教学工作中,作为非洲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孔子学院的成立和发展为促进汉语言文化在非洲的传播和推广,为深化中非友谊、促进中非友好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非洲,孔子学院采取中非高校合作办学的模式,由中方提供孔子学院的师资、教材和教学设备等。2005年12月19日,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成立。最初,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只有2个班49名学生,2013年已发展壮大成9个教学班,学生逾200人。2011年,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还开设了汉语语言学专业并设立学士学位,填补了肯尼亚大学汉语学科学位的空白。[20] 

  中国十分重视对非文化教育交流,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访非洲期间多次考察孔子学院,为新建孔子学院成立揭牌。2006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到访肯尼亚时,亲切会见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师生,勉励同学们“学而不厌”,老师们“诲人不倦”,为中肯友谊发展做出贡献。[21]6月20日,正在刚果(布)进行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参观了布拉柴中学[22]。温家宝表示,中国政府愿继续加强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支持刚果(布)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方将为刚果(布)建设一所乡村学校。温家宝还说,语言是连接友谊的纽带。希望同学们学好汉语,成为服务于刚果(布)国家和人民的有用之材,成为增进中刚人民了解和友谊的桥梁。[23]2014年9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热烈祝贺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致信祝贺。[24] 

  此后,非洲地区孔子学院不断发展,截至2012年,非洲已有22个国家共开设29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其中南非4所,肯尼亚3所,埃及和尼日利亚各2所,博茨瓦纳、多哥、津巴布韦、喀麦隆、利比里亚、卢旺达、马达加斯加、马里、摩洛哥、苏丹、贝宁、埃塞俄比亚、赞比亚、莫桑比克、布隆迪、塞内加尔、突尼斯和坦桑尼亚各1所,均吸引当地大批学生及民众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知识。[25]尽管南非已有4所孔子学院,但主要集中在开普敦周边地区,为改变这一现状,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和茨瓦尼科技大学在2014~2015两年增设两所孔子学院,这样南非的孔子学院将达到6所。[26]通过学习汉语,非洲各国的青年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文化,成为促进中非友好关系的重要力量。 

  文化教育交流已经成为中非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重要途径。2006年1月12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领域全面规划中非友好合作”,[27]文件指出,中国要“与非洲国家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8]中国对非洲各国汉语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以及孔子学院的建立不仅进一步促进了汉语言文化在非洲各国的传播,而且有利于中国与非洲各国加强相互学习借鉴的能力,对于促进中非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培训各类人才和实施校际交流、教育援助项目 

  在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积极帮助非洲国家发展薄弱学科的基础建设,培训所需科技人才。其中,举办专业研修班是中非教育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自1998年为非洲国家举办第一期培训班开始,中国先后为非洲国家举办有关高教管理、远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农产品加工、计算机、药用植物研发等内容的培训班39期,应邀来华受训者达到747人。[29]至2003年底,中国教育部委托国内14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举办了18期各种形式的专业研修班。来自非洲42个国家的297位高层人员参加了学习和研讨。[30]截至2006年,中国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才约1.46万人次,培训对象包括政府官员和各类技术人员,培训内容涉及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医疗卫生、网络通信、农业技术、领事保护、教育、环保等多个领域,为非洲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31]在之后,中国对非洲培训工作加速推进,至2012年,中国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员近4万名。2012~2015年,中国政府实施“非洲人才计划”,为非洲培训3万名各类 

  人才。[32] 

  中非高等院校校际交流与合作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中非教育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至2006年,中国有20所大学与非洲29个国家的35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33]2009年11月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中非论坛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制定的“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提出:“今后3年内,为非洲国家援助50所中非友好学校。倡议实施‘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选择中方20所大学(或职业教育学院)与非洲国家的20所大学(或职业教育学院)建立‘一对一’的校际合作新模式。在今后3年内招收200名非洲中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来华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加大为非洲国家中小学、职业院校培养和培训师资的力度。今后3年为非洲国家培训1500名校长和教师”。[34]2012年6月,中国教育部在广州全面启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经过专家评审,最终确定北京大学与开罗大学、湘潭大学与麦克雷雷大学等20对合作院校入选。中国教育部大力支持以北京大学为首的20对入选中非合作院校,中方高校与非洲高校展开一对一的校际合作,整合中国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向非洲各国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和汉语培训等,共同推动教育援外工作的开展。 

  为了更好地帮助非洲国家发展高等教育,中国政府对非洲国家高等教育与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强,在派遣援非教师、援赠教学科研仪器的基础上,还有选择地对部分非洲国家实施教育科研合作项目,以帮助他们发展薄弱学科,培训科技人才。[35]为此,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援建了多个专业实验室,开设了一批教育援助项目。至2006年,中国在25个非洲国家开展了近60期各类教育援助项目,在这些非洲国家建立起较为先进的生物、计算机、分析化学、食品保鲜加工、园艺、土木工程等专业实验室23个。[36]其中,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微生物实验室、科特迪瓦博瓦尼大学食品加工与保鲜中心、肯尼亚埃格顿大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和园艺生产技术合作中心等,受到当地人民的普遍称赞。[37]此外,中国还承诺每年为非洲国家培训一定数量的教育行政官员,为非洲国家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实际利益。[38] 

  中非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石之一,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平等互利、注重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39]为此,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向非洲国家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其中,举办专业培训班、加强中非高校校际交流以及实施教育援助项目等都是促进非洲国家有关薄弱学科发展和培训各类人才的重要举措,而薄弱学科的发展和各类人才的培养对于帮助当地人民摆脱贫困、改善民生,促进非洲国家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所说的,“中国人带来了非洲所需要的东西”,而“欧洲和美国并没有将非洲推向前进”。[40] 

  五、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不断发展 

  随着非洲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对非洲国家开展的职业培训、援非教师选派以及非洲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来华进修等项目成为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新途径,进一步促进中非教育友好合作以及中非传统友谊。[41] 

  21世纪初,中国政府不断加强与非洲国家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合作。例如,中国与埃塞俄比亚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非常具有代表性。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缓慢,工农业生产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生活贫困,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91年,埃塞俄比亚政府制定了“以农业为先导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强调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并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埃塞俄比亚政府认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中国培养了大批中高级实用型人才,这一成功经验非常有借鉴意义,因而,迫切希望加强与中国在职业技术教育上的合作。2001年,中国和埃塞俄比亚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协议并开始实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双边合作。为了保障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2003年4月,中国教育部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立了“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应埃塞俄比亚政府的要求,该基地已先后派遣5批教师、81人次赴埃塞俄比亚全国26所重点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两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合作内容日益丰富,合作方式不断拓展,管理水平日臻提高。人员交往、学术交流、人才培训、教材开发、体系建设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日益彰显。根据中国和埃塞俄比亚两国新的合作协议,2007~2010三年内引进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超过170人。2007年9月,由中国政府援建的亚的斯亚贝巴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正式投入使用,该学院采用了中国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成为埃塞俄比亚及周边国家一所示范性职业技术教育学院。[42] 

  与此同时,中国在许多非洲国家还开展了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编织、刺绣、皮革加工等实用技术的培训,例如,中国为利比里亚战后难民、辍学学生、贫困农民举办了多期竹藤编技术培训班,为当地竹藤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培训班学员通过出售竹藤编制产品增加了收入,有效地改善了生活条件。另外,中国还通过在非洲各国企业建立培训中心、在职培训、选派优秀员工赴华培训等方式,为所在国培训了大批熟练技术人员。[43]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务。非洲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而中国有30多年改革发展的经验和适用的技术和产品,双方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44]中国一直真诚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十分注重增强非洲的自身发展能力,从长计议,授之以渔,真心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注重改善民众生活,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不断发展既是中非教育合作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援助非洲的重要举措之一。非洲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不仅惠及普通民众,给非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还推动了中非互利共赢关系的发展。 

  六、中非教育多边合作的新尝试 

  中非教育合作在双边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的同时[45],在多边教育合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多边领域,中非教育部长论坛是中非教育多边合作的一个新尝试,是2000年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46]的重要后续行动之一。 

  2005年11月19~27日,由中国教育部、外交部和商务部共同举办的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共邀请包括贝宁、刚果(布)、埃及、马里、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卢旺达、阿尔及利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吉布提、毛里塔尼亚、喀麦隆、塞内加尔在内的17个非洲国家的教育部长及驻华使节参加。论坛以“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发展战略与国际合作”为主题,探讨了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剖析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案例,并就未来中国与非洲各国进一步扩大和加深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磋商。[47]与会国还就免费初等教育属基本人权、提高教育质量、增加教育机会、革新教育体制等13项达成共识,共同签署了《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北京宣言》,确定了中非教育合作的基本战略框架,这是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开展多边教育合作的一个创举。[48]在非教育部长论坛上,中国政府提出:2006~2008年每年为非洲培训1000名教育官员和教师[49];“根据非洲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项目援助为依托,以高等学校为阵地,通过接纳留学生和派出专家学者等多种形式,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援非工作。进一步扩大中非留学生交流,双边或多边联合举办不同领域的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围绕教育的组织管理举办各种研修班,在非洲国家开展汉语教学”。[50]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再次肯定了这一框架。[51]在纪念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0周年研讨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密切人文交流,使中非合作论坛成为加深中非传统友谊的感情纽带。我们要扩大政府间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交往合作,同时密切政党、地方、民间团体、学术机构、新闻媒体之间联系。在深化合作中,要更加注重加强人文交流,巩固中非友好社会基础。”[52] 

  此外,中国还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与毛里塔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加蓬、塞拉利昂、马里、尼日利亚等国分别签署了《南南合作三方协议》。[53] 

  推动中非务实合作是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任务,论坛成功构建了双边和多边相结合的合作模式,有效地整合了中非合作资源,统筹规划、全面布局、分步落实。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中非教育多边合作方式全面进展,中非友好合作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巩固,中非合作正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对于中非在新形势下加强友好关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和非洲国家的情况都发生了巨变,但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友好与合作,始终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长期坚定的战略选择。多年来,中非在深化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扩大文化交流,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成为中国对非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在互派留学生、派遣援非教师和专家、加强汉语教学工作、实施校际交流和教育援助项目、加强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以及开展教育多边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为推动中非合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人心,攒下了口碑,增进了中非友谊与互信,有利于中非友好关系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1]刘宝利:《中非教育交流蓬勃发展》,《人民日报》2006年9月21日。 

  [2]崔希亮:《“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人民日报》2006年10月7日。 

  [3]《教育合作发展经济育人为先》,《人民日报》2000年9月12日。 

  [4]崔希亮:《“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人民日报》2006年10月7日。 

  [5]《教育合作?发展经济?育人为先》,《人民日报》2000年9月12日。 

  [6]黄泽全:《中国对非政策与时俱进》,《人民日报》2006年11月5日。 

  [7]崔希亮:《“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人民日报》2006年10月7日。 

  [8]韦钰:《教育交流?广泛深入》,《人民日报》2001年4月4日。 

  [9]王小光:《同育硕果?共谱华章——中非教育合作交流成就喜人》,《人民日报》2009年2月8日。 

  [10]刘宝利:《中非教育交流蓬勃发展》,《人民日报》2006年9月21日。 

  [11]《中国已同50多个非洲国家建立教育交流关系》,新华网,2015年6月1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69556/177071/10583770.html。 

  [12]王小光:《同育硕果?共谱华章——中非教育合作交流成就喜人》,《人民日报》2009年2月8日。 

  [13]《中非教育培训与研修合作日益活跃》,人民网,2015年6月5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n/2012/0719/c157278-18555488.html。 

  [14]刘宝利:《中非教育交流蓬勃发展》,《人民日报》2006年9月21日。 

  [15]王小光:《同育硕果?共谱华章——中非教育合作交流成就喜人》,《人民日报》2009年2月8日。 

  [16]韦钰:《教育交流?广泛深入》,《人民日报》2001年4月4日。 

  [17]《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4日。 

  [18]施芳:《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在京举行?陈至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8日。 

  [19]《八千非洲学子攻汉语》,《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1月28日。 

  [20]《“汉语热”让世界触摸中国!非洲学中文?科技辅助教育》,新华网,2015年5月25日,http://www.twwtn.com/Bignews/?ID=173213。 

  [21]王小光:《同育硕果?共谱华章——中非教育合作交流成就喜人》,《人民日报》2009年2月8日。 

  [22]布拉柴中学始建于1951年,该校从1990年起在高中3个年级开设汉语课,2005~2006学年共有158名学生学习汉语。 

  [23]李新烽、饶爱民、李学仁:《温家宝参观达朗盖医院和布拉柴中学》,《人民日报》2006年6月21日。 

  [24]习近平:《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新华网,2015年6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7/c_1112652079.htm。 

  [25]《中非教育往来密切 29所孔子学院遍布非22个国家》,人民网,2015年5月20日,http://edu.people.com.cn/GB/n/2012/0711/c1053-18494252.html。 

  [26]倪涛:《“彩虹之国”学子心向中国学府》,《人民日报》2014年5月21日。 

  [27]吕国增:《中非:携手并进?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06年1月13日。 

  [28]《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人民日报》2006年1月13日。 

  [29]刘宝利:《中非教育交流蓬勃发展》,《人民日报》2006年9月21日。 

  [30]《中非教育合作不断深入》,新华网,2015年5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2/08/content_5713964.htm。 

  [31]许镜湖:《务实机制?真诚合作?经过6年的发展,中非合作论坛为推动中非全面友好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平等互利、务实合作、着眼长远三大特点》,《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6日。 

  [32]《中非教育培训与研修合作日益活跃》,人民网,2015年6月5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n/2012/0719/c157278-18555488.html。 

  [33]刘宝利:《中非教育交流蓬勃发展》,《人民日报》2006年9月21日。 

  [34]《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至2012年)》,中国文化网,2015年6月18日,http://www.chinaculture.org/gb/gb/2010fzwhjj/2010-07/06/content_384702_5.htm。 

  [35]王小光:《同育硕果?共谱华章——中非教育合作交流成就喜人》,《人民日报》2009年2月8日。 

  [36]刘宝利:《中非教育交流蓬勃发展》,《人民日报》2006年9月21日。 

  [37]安永玉:《友好交往?日益活跃》,《人民日报》2006年1月13日。 

  [38]王小光:《同育硕果?共谱华章——中非教育合作交流成就喜人》,《人民日报》2009年2月8日。 

  [39]杨讴:《应当说出公道话》,《人民日报》2010年9月3日。 

  [40]《中非关系基础深厚友谊牢固》,《人民日报》2010年2月25日。 

  [41]邓俊民:《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结硕果》,《人民日报》2006年10月6日。 

  [42]邓俊民:《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结硕果》,《人民日报》2006年10月6日。 

  [43]《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4日。 

  [44]吕国增:《中非:携手并进?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06年1月13日。 

  [45]例如,2006年4月28日,中国和肯尼亚签署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教育部与肯尼亚共和国教育部2006~2010年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在内的8项协议(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肯尼亚共和国联合公报》,《人民日报》2006年4月29日);中国与埃及建立了一年一度的双边教育高层研讨会机制(参见李新烽:《中埃签署关于深化战略合作关系的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06年6月18日);等等。 

  [46]2000年10月,为应对新世纪挑战,加强友好合作,中非双方共同创建了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了首届部长级会议。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每三年举行一次。2003年12月,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成功举行。2005年8月,为进一步加强中非团结合作,提升合作水平,中方提议将2006年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提升为一次中非领导人峰会,即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2009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2012年7月,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 

  [47]施芳:《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在京举行?陈至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8日。 

  [48]《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会长:中非友好交往日益活跃》,中非合作论坛网,2015年5月28日,http://wcm.fmprc.gov.cn/pub/zflt/chn/zt/zgdfzzcwj/t231138.htm。 

  [49]《中非关系乘上新世纪的航船——中非合作论坛6周年历程回顾》,中国政协新闻网,2015年5月25日,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1/80849/80851/5605941.html。 

  [50]施芳:《中非教育部长论坛在京举行?陈至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8日。 

  [51]王小光:《同育硕果?共谱华章——中非教育合作交流成就喜人》,《人民日报》2009年2月8日。 

  [52]习近平:《共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美好未来——在纪念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0周年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9日。 

  [53]《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4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