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毛泽东思想研究
毛泽东治疆方略的时代遵循
发布时间: 2018-05-24    作者:杜武征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8-01-01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疆古称西域, 在中国地缘政治上的战略重要性已被历史所证实。新中国成立以后, 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及相伴而来的暴力恐怖主义似乎一直是新疆绕不开的话题, 而这“三股势力”背后隐藏的实质又牵涉国家认同的根本性问题。新疆实现和平解放, “新疆人民都把毛泽东主席和共产党看成他们的解放者和救星”[1]36, 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一直是新疆社会发展的主流。 

  毛泽东曾指出, “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注意检查”[2], 虽然“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积淀, 更重要的是现实环境和条件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它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的特点也是不同的”[3]。按常规推演, 改革开放了, 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以前也提高了许多, 政治形势和环境也宽松了好多, 人的心境也打开了, 民族关系应该发展的比以前更好才对。 

  马克思主义者一向认为, 事物的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据, 外因只是事物转化的辅助条件。由此可以明确, 敌对势力的渗透是重要的外部作用, 但起到根本和关键作用的还是新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内在因素。这已经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如林炜、杨连生、高丽洁在文章中说的, “比如在新疆, 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思想和非法宗教活动, 露头、蔓延于上世纪80年代, 成势、膨胀于90年代, 其直接诱因应该发生在思想政治文化领域。由于在80年代初纠正‘文革’错误的时候出现了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的失误, 过度否定了‘文革’期间及之前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管理方式, 从而导致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思想和非法宗教活动乘势滋长蔓延”[4]。“对于这种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失谐的现象……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的扩大, 是导致部分民族成员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失谐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不是主要原因, 更不是全部原因。”[5]由此, 笔者依在新疆生活的感知和工作实践的调研分析认为, 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是党中央的正确决断, 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由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而全面否定“文革”期间新疆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改革方面的成就是错误的。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否和谐的基础因素, 但不是决定性的制约因素, 即使中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沿海地区, 也不代表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就一定会和谐。由此能够明确, 重新回忆和梳理开国领袖们的治疆方略, 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毛泽东时代的新疆为什么是真真切切的“民族团结一家亲”, 具有非常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提前进军新疆的伟大筹边战略 

  新中国成立前期, 帝国主义者们和国内反动势力是不愿意看到人民共和国的新疆实现顺利解放的。如美国就曾鼓动以马步芳为首的军阀把部队撤退到新疆, 成立一个“伊斯兰国家”与中共对抗。对此, 毛泽东转变观念, 未雨绸缪, 决定提前解放新疆。1949年9月10日毛泽东做出了《关于向新疆进军问题》的指示, 他根据陶峙岳、赵锡光等准备和平解决以及新疆主席包尔汉已派人接洽和平谈判的情形, 认为“新疆已不是战争问题, 而是和平解决的问题”[1]6。并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解决新疆问题的指示》。毛泽东认为, 新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和维吾尔族的紧密合作, “在此基础上迫使国民党就范……使新疆能够和平地少破坏地接收过来, 并有秩序地改编国民党军队”[6]。针对曾震五今冬不要进军新疆的意见, 毛泽东要求彭德怀和西北局不要反驳, “但在实际上, 你们应确切地于十一月一日或十日以前准备完毕……以便在十一月上旬或中旬实行进军”[1]10。 

  此后, 毛泽东收到陶峙岳和包尔汉归向人民民主阵营的电报, 过了两天就给予了回复和指示。“此种态度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 我们极为欣慰, 希望你们团结军政人员, 维持民族团结和地方秩序, 并和现正准备出关的人民解放军合作, 废除旧制度, 实行新制度, 为建立新新疆而奋斗。”[1]12同时, 针对“三区”人民的革命斗争, 毛泽东在《给艾斯海提·伊斯哈科夫的电报》中指出:“伊犁、塔城、阿山三区人民的奋斗, 对于全新疆的解放和全中国的解放, 是一个重要的贡献。”[1]18“一万四千人的民族军, 应使之和人民解放军一道, 分布全疆各地, 作为人民解放军联系维吾尔族、吉尔吉斯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桥梁, 进行民众工作, 建立人民政权, 建立地方武装和建立党的组织。”[1]22至此, 新中国挫败了敌对势力的阴谋, 实现了新疆的全境解放, 避免了毛泽东所说的“夜长梦多”。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 

  董必武在《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是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各民族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建立的, 是在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人民兄弟般的帮助下建立的。”[1]139而新疆之所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刘少奇认为, “这样, 就能够消灭历史上残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和歧视, 不断地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和团结”[1]118。可见, 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环境的客观、正确决断。 

  回顾这一过程, 从1953年2月邓小平、习仲勋、李维汉在《关于审批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计划草案的两次报告》中说“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方案是可以同意的”[1]9开始, 中间经历过“主席指示不加‘维吾尔’族名, 只用‘新疆自治区’的名称后, 仲勋同志又与赛、包研究, 包无表示, 赛不同意, 经再次深谈, 已表示接受, 但思想上还未完全打通, 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上规定民族自治区名称‘由民族名称冠以地方名称组成之’”[1]100。关于这一过程在《新疆分局关于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名称问题的报告》中曾有描述, “维吾尔族的高级干部, 除赛福鼎、包尔汉同志表示由中央如何决定即如何执行外, 其余都要求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31。可见, 在称呼“新疆自治区”还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问题上, 中央一开始和地方是有不同意见的。基于新疆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和需要, “毛泽东后来同意新疆自治区冠名增加‘维吾尔’族名的意见”[1]101。不过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新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办法草案的批语》中强调, “在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工作中望针对干部和人民的思想认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此点请加以注意”[1]106。可见, 毛泽东在“新疆民族地区”不等于“维吾尔族地区”的理性认识上, 以及担忧民族分裂主义借用“新疆等于维吾尔族”的错觉问题已经有所警觉。其实, “这里有一个民族合作的意思在里面”[1]191。 

  另外, 在1955年4月16日的《中共中央对新疆分局关于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名称问题报告的批语》中再次强调, “中央同意你们所提意见, 称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过程中, 务须深入地进行教育工作, 除继续防止和克服汉族干部中的大汉族主义思想残余外, 亦须主要防止和克服维吾尔族干部 (特别是负责干部) 中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倾向。必须指出:维吾尔族是新疆地区的大民族, 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后, 应该更加注意照顾其他少数民族, 以利进一步增强新疆各民族的团结, 进一步发展新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1]130。至此, 1955年9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撤销新疆省建制的决议》。 

  “国家的统一, 人民的团结,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204相对于苏联的自治共和国,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不同“是从两国的历史发展的不同而来的, 部分地也是由于中国和当年十月革命时代的形势不同而来的”[1]185。正是基于这样的民族认知, 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这些原则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现实的长远指导意义。 

  三、毛泽东治疆方略的时代遵循 

  毛泽东治理新疆的政策与策略对于当今新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依然有可借鉴之处和不可变更的原则性遵循, 而且这种遵循在研究一些“特定问题” (1) 方面是不限于新疆这片地域的。如果说整个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相对于西方意义上的认知和话语而言有其适宜自身国情的最优择取, 那么针对中国的民族地区, 特别是“三非”和“三股势力”不能绝迹的新疆社会而言, 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则更具特殊性和不可变更的时代遵循。早在1949年11月19日中央就认为, “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新疆组织, 并吸收少数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们认为是适当的”[1]29。“在新疆这样多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实行严格的请示报告制度, 稳当地逐步地推广前进。”[1]71 

  (一) 毛泽东与新疆的民族问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六章第五十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实行团结互助, 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1]13这一规定对于解决当今新疆社会的民族问题依然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新疆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实行团结互助, 反对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 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反对英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所倡导的大土耳其主义。”[1]46可见, 在毛泽东时代的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外部渗透因素就一直存在, 而不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对于少数民族的重要性, 毛泽东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时就指出, “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 占的地方大……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做过贡献”[1]142-143。“不要以为只是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 而少数民族也很大地帮助了汉族。”[7]405而针对一些人主观认定少数民族等同于落后的偏见, 周恩来指出, “世界上所以有些民族比较落后, 这是环境造成的, 是因为没有给他们发展和锻炼的机会”[1]194。对于新疆的民族问题, 毛泽东认为, “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 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 是不可能的”[1]27。对此王震也有提及, “如果没有培养起本地干部和本地群众领袖, 革命便不能生根和深入”[1]36。针对毛泽东提出的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狭隘民族主义, 周恩来曾指出, “有了共同的, 或者积极的发展目标, 就可以克服那些消极的、不满的对立情绪”[1]184。邓小平在《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是经济》中指出, “要提高其生活水平, 与我们一道前进。当经济问题一天未解决, 民族问题即未能解决”[1]104。关于民族之间的实质平等, 周恩来说:“如果少数民族在经济上不发展, 那就不是真正的平等。”[1]145“各民族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1]193关于维吾尔族和新疆境内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 1953年4月中央复电新疆分局并西北局:“维吾尔族在新疆如同汉族在全国一样, 是其他各兄弟民族的主体民族。因此, 必须使维吾尔族干部如同汉族在全国范围内团结、帮助和照顾各少数民族一样来团结、帮助和照顾新疆境内的其他民族。”[1]101 

  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西藏国庆观礼团时指出, “只要是中国人, 不分民族, 凡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爱国和团结的, 我们都要和他们团结”[7]311。这不仅仅针对西藏的民族问题, 同样也适用于新疆的民族问题。毛泽东的阐释很明确, 反对帝国主义是不需要分民族的, “要相信各民族干部和人民的绝大多数, 不管是哪一个民族, 只要是劳动人民就应该相信和团结”[1]288。新疆这几年的反恐维稳任务可谓异常繁重, 这与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同样属于对立性质的敌对矛盾。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关系, 特别是A·A·莫斯卡列夫所言的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理论“破坏性决策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1957年1978年) ”[9]的界定是否合理以及中国的一些历史书中一直在宣传“文革”十年的新疆民族关系是何等的糟糕, 这是否合乎民族地区的现实判断?笔者在此不是要肯定“文革”, 也不是要翻案, 毕竟《决议》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判定, 笔者只是否定在“文革”的基础上探讨新疆的民族问题。 

  (二) 毛泽东与新疆的宗教改革 

  “思想变化的过程是最慢的”[1]197, 特别是在宗教领域。毛泽东认为, 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是可以改革的, 但这种改革必须由少数民族自己来解决。他说:“没有群众条件, 没有人民武装, 没有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 就不要进行任何带群众性的改革工作。”[1]50针对新疆各民族宗教信仰时间比较长的现状, 中央认为, “对于各民族内部的社会改革工作, 采取完全依靠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其他群众性的风俗习惯, 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坚持不干涉的原则”[1]63。对于党外上层人士及专家, “宗教界有地位的人士 (阿訇、活佛、教主、大喇嘛及其他宗教界有影响的人士) ”[1]93应当予以保护。对于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 周恩来指出, “对全民族信仰一个宗教的少数民族来说, 宗教对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影响就更大些……我们要造成这样一种习惯:不信教的尊重信教的, 信教的尊重不信教的, 和睦相处, 团结一致”[1]143。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改革问题, 周恩来认为, “假如少数民族中有积极分子提出要改革, 应该好言相劝, 劝他们不要性急”[1]54。对于宗教场所所在的土地问题, 刘少奇指出:“如果农民坚决不同意, 坚决主张分配这些土地 (或部分地分配这些土地) , 在政府不能不容许农民这样做的情形下, 当然还是可以个别地容许农民这样做的 (但不要宣布) , 不能说农民因此就违反了政府法令, 就去处罚农民。这样做法, 使我们在宗教问题上完全处于有理的稳当的地位。如果群众真有觉悟, 也不会束缚群众的手脚。如果群众觉悟不够的情形, 或群众在事后后悔的情形, 都有可能使我们陷入某种被动状态, 因此, 这还是有一些冒险性的。”[1]85可见, 中央和毛泽东在对新疆的宗教改革问题上是非常谨慎的, 期盼的是一个少数民族群众自发、自觉的过程。 

  但是,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制度, 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解放, 威胁社会稳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国家明确规定, “民族和宗教分开;宗教信仰和宗教制度分开;宗教和行政分开, 即宗教不得违反和干涉国家的法律、行政和司法;宗教和教育分开, 即宗教不得干涉学校的教育, 不得强迫儿童学经文;党内外分开, 就是在共产党员中讲清宗教信仰绝不是对党本身而言, 而是对国家而言”[9]。这五条已经阐释的非常明确, 第一, 宗教问题不等于民族问题, 不要一谈宗教问题就联系民族问题或者一谈到民族问题就联系宗教问题。第二, 宗教信仰不等于宗教制度, 既然是宗教制度, 那就有变动的空间, 而宗教制度是包括方方面面的, 既有物质形式的制度, 也有文字方面的条条框框, 都是可以变革的。第三, 宗教和行政分开, 也就是“宗教不得干涉司法行政”[1]46, 宗教的教义和教规是永远没有法律效力的, 必须要服从于国家的法律和人民政府的规章制度。第四, 宗教和教育是两回事, 不得主观或者单方面认为谁应该信教或者不信教, 这不是宗教认知所应该包含或者涉及的范畴。第五, 共产党员是绝不允许信仰宗教的, 但是不等于党外人士不可以信教。毛泽东在《同班禅的谈话》中主张专职的宗教教职人员的存在, 但必须要给予数量上的必要限定;另一方面要求宗教的教职人员要多学习宗教以外的科学文化知识, 开阔视野, 避免产生极端宗教思想。毛泽东在谈话中还认为, 宗教的“有些规矩可不可以稍微改一下子?”[10]56至于“宗教寺庙如何改革, 我想你们应该考虑一个办法。”[10]56也即是说, 为了促进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毛泽东主张宗教教规和寺庙的改革。 

  笔者认为, 毛泽东的宗教改革观对于当今新疆宗教问题的解决依然有其可借鉴之处。针对一些史书上所说的, “1958年废除宗教中的剥削压迫制度以后, 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工作出现不少问题: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受到不少干涉和限制, 不少地方群众的宗教活动转入‘地下’;保留的寺庙太少……新疆保留的多一些, 但也有50%左右被搞掉了;喇嘛、阿訇安排劳动过多;寺庙民主管理委员会管得较宽, 宗教活动、劳动、学习、治安保卫都管, 有的地方甚至规定民主管理委员会是寺庙的行政机构;所有这些, 引起宗教界上层人士很多意见, 群众也不满意”[11]。当笔者来到“三期叠加” (1) 的新疆时, 以自己在这里求学、生活、工作的经历和感受不那么认同一些史书上的论述。毛泽东曾指出, 一定要“警惕帝国主义利用宗教的反动阴谋;培养一般信徒的爱国民主精神, 实行自治、自养、自传”[12], 从而“把‘三自’爱国运动扩大到各教会及其教徒群众中去”[13]。可见, 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并不是没有原则的, 给予信教群众保护的前提是他们遵守国家法律和人民政府的规章制度。如果宗教信仰被反动势力利用, 党和国家的适当介入就具有必要性和合法性。笔者认为, “三自”所提倡的不仅是“三自”本身, 实际上还是一个宗教群众是否愿意和能够世俗化及现代化的问题。对于各种宗教典籍, 毛泽东认为共产党人是可以研究的, 因为宗教工作不仅是宗教界的工作, 也是党和人民政府的群众性工作。由此不难明确, 对于信教群众, 毛泽东依然是作为人民内部问题来看待和处理的。“共产党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7]239, 但其保护方式和不干涉不能作为极端宗教辩护的理由和口舌, 这种允许存在和不赞成甚至是保护和尊重是有前提的。“人的思想有各种各样, 只要他不妨碍政治生活, 不妨碍经济生产, 我们就不干涉。”[1]198但即使是这一前提, 如果不是宗教而是极端, 当然不能再套用。 

  (三) 毛泽东与新疆的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是中央第一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的重要主题。其实从马克思提出东方社会可以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的论断起, 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历经社会主义改造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 这本身就是跨越式发展。新中国的民族落后地区也一同迈入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呈现的亦是跨越式发展的时空特征。 

  新疆解放不久即提出了经济建设方针, “首先是恢复与发展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并逐渐发展工矿业及合作社, 以便推进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1]46。其中开垦荒地、大力兴建水利尤为重要。这一时期中央对新疆的建设和发展是给予照顾和特殊支持的, 陈云、薄一波提出《关于财政支付新疆的两种办法》, 陈云还提出《关于修建新疆铁路问题》的意见。建疆初期, “新疆农业税负担平均不到农民农业总收入的百分之八, 比之内地省份过轻 (内地省份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14]。为了新疆后续的建设和产业发展, 1952年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新疆财经问题的意见》指出, “新疆建设的方针根据目前交通和国家财政情况, 应以农业、畜牧业为主, 增产粮食、棉花、牛羊, 并组织出口换回必需的工业品, 对工业建设只量力举办一些目前急需的地方小型工业”[1]91。为此, 国家给予了充分的资金支持, 如周恩来所说, “新疆的人口只占全国的百分之一, 但国家投资不止百分之一”[1]231。值得一提的是, 朱德对于新疆的发展生产曾指出, “要大量植树造林, 改造自然, 实行绿化。所谓绿化, 就是到处见不到戈壁、沙滩, 也见不到光秃秃的山”[1]207。在新疆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管理方面, 朱德提出“各少数民族必须学习汉语、汉文, 必须从小学起就教授汉族语文”[1]209。中央要求新疆分局“提倡各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形式, 改革教育制度, 培养干部, 普及国民教育, 改进社会教育, 发展医疗卫生保健工作, 根绝麻烟、鸦片与赌博等社会恶习”[1]47。宣传和实施“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 实行婚姻自由”[1]46。自治区成立以后, 毛泽东在《新疆要做好经济工作和增强民族团结》中又指示, “我们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不仅要比国民党统治时期好, 而且要比现在的苏联好”[15]。新中国对新疆采取了不同于内地的征购和物资供应措施, 切实减轻新疆民众的负担, “对新疆各族人民的物资供应, 如布、茶、糖以及其他日用品, 要比其他地区充分一点”[1]228, 这些有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新疆人民的生活水平。 

  毛泽东认为, “在新疆进行社会社会改革必须采取稳重和谨慎的步骤”[1]58, “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情况不同, 不能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1]54。“首先应对各民族中的社会情况作深刻确实的调查研究, 然后才能确定我们改革的政策口号与日期, 而且必须在各不同民族中采取不同的改革政策。”[1]30“条件不成熟, 不能进行改革。一个条件成熟了, 其他条件不成熟, 也不要进行重大的改革。”[16]要采取“慎重稳进”的民主改革方针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改造方法, 坚持任何改革“要看少数民族内部的工作情况与群众的觉悟程度如何, 才能决定”[17]。中央认为, “在新疆实行社会改革, 充分地估计到民族和宗教的特点, 有意识在民族和宗教的问题上作一些让步, 以换取整个社会改革的胜利, 是完全必要的”[1]81。“必须发动群众, 经过肃清土匪特务、反对恶霸、实行减租减息等步骤, 达到耕者有其田, 合理支配水利。”[1]47“发动与组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各人民团体, 并使之成为政府各项建设有力的可靠的支柱。”[1]47不仅如此, 毛泽东要求“不论做快做慢都要先商量好了再做, 没有商量好就不勉强做”[7]311。毛泽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 提出了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要方法, 那就是“商量着做”, 而且商量做的基础是大部分都赞同, 并没有设定具体的时间限制。他根据少数民族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及地理环境等具体情况, 提出在少数民族牧区采取比农业区更为缓和的“三不两利” (1) 方式完成新疆少数民族牧区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了新疆地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平稳过渡, 废除了各种剥削制度, 最大限度避免了社会震荡。 

  诚心诚意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经济是党中央的一向决断。毛泽东曾指出, “如果共产党不能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 那共产党就没有什么用处”[7]240。“帮助各少数民族, 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 是整个国家的利益。”[7]312“要做好经济工作。农业、畜牧业、工业要一年比一年发展, 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 人民生活要一年比一年改善。”[1]228“地广人稀”一直是制约新疆发展的重要因素, 必须要把汉族的人口资源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党中央把组织集体移民和鼓励移民自由迁入结合起来, 逐步改变了新疆地区人口稀少的状况。据统计, “第一阶段从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到1953年兵团成立前夕, 这一时期人口迁入的形式是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加上接收的国民党起义部队8万余人, 之后陆续就地转业从事农垦事业;第二阶段从1954年兵团成立到1976年, 这一时期以人口大量迁入为主, 形成人口迁入的几大高潮:1957年到1961年的五年间, 净迁入人口高达112.4万人, 特别是1959年净迁人口51.1万人, 以有组织的支边青壮年和大量自动支边的灾民、难民为主。1963年到1967年是人口大量迁入的又一个高潮, 这期间主要是内地大量知青被组织进疆”[18]。人口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地区经济建设急需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 知识青年支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仅改善了新疆的人口布局, 而且还有效维护了新疆社会的稳定。同时, 中苏关系破裂以前, “巩固和发展中苏永久的友好关系, 取得苏联对新疆各项建设事业的帮助”[1]48, 也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四) 毛泽东与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长治久安是中央第一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的重要主题, 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性再次凸显。新疆的社会稳定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现实基础, 新疆的长治久安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的必然追寻。 

  新疆实现和平解放, 但旧社会残留下来的遗毒和地方落后势力依然没有绝迹, 反霸和清除匪徒的斗争依然很严峻, 这些不利因素时刻威胁着新疆人民开展和平建疆的进程。对此, 中央在《中共中央对新疆开展减租反霸运动的指示》中强调, “反霸运动, 是在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群众反封建斗争, 这一斗争的胜利, 将给新疆地区继续进行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和进行长期建设工作打下稳固的基础”[1]72。朱德在给王震的信中说:“将乌斯满股惯匪平息, 哈族招抚, 转变他们的生活, 由畜牧业转为农业, 安定下来, 才不能再为匪利用, 望加大力改造;乌斯满本人未就擒, 他是有美、英帝国主义及蒋匪的后方支持的政治土匪, 望注意肃清他, 以免后患。至于新、青、藏边之胡赛因、哈里伯克等部落匪首, 应清抚兼施, 既加以威力, 又加以扶助其生产事业, 使其生活改善, 以通有无, 才能彼此友善相处, 才不致再为匪, 也不致为美、英、蒋匪有机可利用。”[1]60可见, 针对不同目的和情况, 中央采取了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剿匪政策。 

  1952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对新疆平定游牧区匪患问题的指示》指出:“大部分劳动改造, 少数判处死刑, 其中 (死刑) 亦即缓刑的原则在惯匪分子和反动头目众多的情况下, 仍是可以采用和应当采用的, 因为这样处理并不是将这类惯匪和反动头子释放回去, 贻害地方, 而对于未落网的惯匪和反动头子则可期警戒与瓦解的两种作用。”[1]80针对牧区叛乱的特殊性, 在对付牧区反动分子若干次的叛乱问题上, 要“在对付这些叛乱中去加强争取群众和上层分子的工作”[1]85。在镇压反革命问题上对少数民族从宽的原则, 刘少奇指出, “这样, 可能使反革命顾虑较少, 更多地进行反革命活动。但如果急了, 就可能在少数民族中引起某些恐惧和不信任, 而这是我们必须避免的, 因为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就浓厚地存在着这种心理, 并常常因此引起群众性的暴动, 所以我们必须慎重, 不能性急”[1]86。正是这些英明措施有效地维护了新疆社会的稳定, 确保新疆社会后期发展的良好局面。时至今日, 虽然“三非”和“三股势力”依然没有绝迹, 但新疆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是可控的, 人民群众也是安居乐业的。 

  纵观毛泽东时代的新疆,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推行的强有力措施, 扩大了新疆社会与内地社会的同质性, 减少了新疆社会结构的异质性。这一时期的新疆政治, 重点突出, 布局得当, 措施有力, 效果也相当显著。使鸦片战争以来“骚乱不断”的新疆观转变到“新疆发展” (1) 、民族团结、安全防卫及重视“新疆特殊情况” (2) 的民族区域自治, 改变了近代中国新疆政治的废弛性、危机性和反侵略性特征, 特别是1954年9月制定的“新宪法有意识地区别苏联宪法的另一个方面是, 中国放弃了少数民族区域可以自决脱离国家的假设性条款”[19]。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具备了领导一个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幅远辽阔大国的能力。毛泽东治疆方略的核心内涵是在新疆采取了族际主义和区域主义取向并行治理的基础上重构新疆政治, 使其融入人民共和国的整体性国家政治, 奠定了新疆以经济为基础的发展特征、以人为本的社会特征、有利于对外开放的管理特征、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维稳特征、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权益的维权特征。 

  参考文献 

  [1]新疆工作文献选编 (一九四九~二〇一〇年) [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0. 

  [2]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34. 

  [3]金炳镐, 青觉.论民族关系理论体系[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6) :31. 

  [4][5]林炜, 杨连生, 高丽洁.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建设[J].红旗文摘, 2015 (6) :23. 

  [6][7]毛泽东文集 (第六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8]A.A.莫斯卡列夫.中共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演进阶段[J].贾小明, 周泓, 译.世界民族, 2012 (5) :79. 

  [9]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第一卷1956-1966)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70-371. 

  [10]毛泽东文集 (第八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11]何蓬.毛泽东时代的中国 (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二)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3:246-247.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一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438. 

  [13]江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4:95. 

  [14][15][16][17]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第一卷1949~1956)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56. 

  [18]刘丹.新疆移民问题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口迁移、定居及类型研究[J].西北人口, 2010 (6) :118. 

  [19]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49—1965)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111. 

  注释 

  1 “特定问题”:比如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等。 

  2 “三期叠加”: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 

  3 “三不两利”:即对牧主实行赎买与“不分、不斗、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方式。 

  4 “新疆发展”:从常规型发展模式向加速型发展模式转化。 

  5 “新疆特殊情况”:民族工作的特殊性、边疆工作的复杂性和特别性上。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