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
发布时间: 2013-04-11    作者:贺耀敏    来源:国史网 2013-02-11
  字体:(     ) 关闭窗口

  ——兼评《中国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逆势而上所表现出来的发展劲头与突出成效,使得“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日益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中共十八大进一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提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这都说明总结“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历史经验是多么的重要!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发展道路中的价值理念及国际传播研究”的子课题成果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出版规划的重点图书,以及湖南人民出版社向十八大的献礼图书,由我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武力研究员主编的《中国发展道路》于20129月面世了,该书用120万字的篇幅,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过程和最终成果进行深入的叙述和剖析,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结合我阅读该书的体会和学习心得,谈几点想法。

  一、该书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对中国发展道路选择进行研究,从而使中国人探索中国道路的历史进程得到了全景式展现和贯通。全书上迄鸦片战争下至“十二五规划”,不仅打破了仅仅从改革开放前后开始研究中国道路的时空局限,而且还打通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历史脉络,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人民170余年有关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迫卷入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迫开始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从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发展道路并不是预先设计的,而是在客观条件制约下,不同政治力量、不同社会思潮经过斗争、碰撞、融合之后进行的选择。该书正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当时中国主要政治力量、政治主张和实践,以及各种思潮进行了比较客观公正的分析。不仅展现了经过170余年,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过程,而且用历史事实说明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使极为艰巨的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该书在时间上的这种贯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历史展示,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的罗列,而是紧扣着中国发展道路这一主线展开的。鸦片战争之后,被动和落后的局面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发展的可能,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境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梦想。而在新中国建国前几十年间各种政治力量的探索和博弈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又有多少政治主张因未能顺应历史潮流而被摒弃和淘汰,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治主张为中华民族所选择,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建国前的百年探索与建国后的发展道路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建立是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的,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具有崇高的政治威望和强大的政治优势;二是中华民族近百年落后挨打的屈辱,使中国人民有着比其他国家人民更为强烈的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要求,这种要求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赶超目标中。可以说这两个基本因素促成了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建国后我国发展道路上的许多成就可以用这样的道路选择来解释,许多问题也可以用这样的道路选择来解释。例如,我国政府为了跨越“贫困陷阱”、实现经济赶超发展,选择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建立了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又如,这种道路充分运用政府的强大政治动员和组织力量,克服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存在的资本积累不足的难题,却无法避免“低收入——高积累——高投入——低效率”的怪圈。这个时期的曲折探索,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对原有发展战略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客观条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的结果。经过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第三代领导集体和第四代领导集体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克服了来自“左”的和右的方面的干扰,最终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书的思想精髓,就是揭示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进行探索和选择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形成的历史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

  二、该书立足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大国的基本国情,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概括,充分体现了研究者的科学研究精神,彰显出了中国学术研究必须展现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品格。作为基本国情的主要方面,一是中国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经历让中国具有强烈的维护国家独立、保障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赶超的愿望。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的国家早期工业化、国民政府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到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再到20世纪8090年代高扬“发展才是硬道理”时期,直至现阶段我们“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虽然社会历史环境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每个时期的具体任务和奋斗目标也大不相同,但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必须实现赶超发展的基本特点,都对每一个时期发展战略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从国家总量上来看,资源较为丰富,实现较快发展可以也必须在一些关键领域率先取得突破,通过一些行业、一些部门、一些地区的率先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贯穿并影响着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加之从国际上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还要承担与大国相称的国际责任和国际义务,这也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着重要影响。

  正因为这种后发大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诠释需要有更为丰富的理论准备,简单的运用现有的经济学或其他学科理论进行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正如我们看到近些年来不少人试图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和说明中国发展道路所带来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理论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这种理论与现实之间出现的明显差异,也许正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而该书则抓住了中国作为后发大国的国情,贯通上下170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历史进程,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很有理论说服力和历史说服力,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

  三、该书把中国发展道路放在一个宏大的国际时空中来观察和研究,既运用中国视野透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又运用国际视野来解读中国发展道路,这就较好地解决了不少国内研究存在的就中国论中国的片面性问题。纵观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历史轨迹,即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被越来越深地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过程,也是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体系必须面对的重要国家,中国发展道路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在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的过程中进行的,19世纪在中国开始的早期工业化就是在西方列强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下开始的,而中国早期的工业化对于资本主义在亚洲的扩张既是一个促进也是一个制约,中国从此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20世纪中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关键性转折,中国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在短期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两个阵营的“冷战”虽然对中国更好地利用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极大地遏制了资本主义的扩张;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关系的缓和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开始更多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之中,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私有化”、市场化浪潮泛起,世界经济发展强劲,中国发展道路也有了更多的经验借鉴和更有利的国际环境,经济体制改革也有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新一轮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中国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经济发展后劲强劲,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我国的发展道路不是在一个封闭环境里进行的选择,而是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选择。中国的发展清晰地告诉人们,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每取得一个进步和发展,同时都会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导致世界格局的变化。该书这种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置于国际环境中进行考察,使我们看到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动,看到了在这种互动中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四、该书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和探索,不是仅仅从经济角度进行了孤立的研究,而是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际关系等多重视角,这就使对于中国发展道路进行的讨论更加全面,更为立体。中国发展道路绝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问题,虽然经济发展是中国发展道路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中国发展道路理所当然还应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外交、军事、国际关系等方面。该书在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讨论中,高度关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从中国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国际关系等多维视角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选择不仅仅是基于单纯的经济因素,还与朝鲜战争爆发后需要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来确保国家的安全有密切关系;“大跃进”的发动也不仅仅是出于单纯的经济因素,它与当时冷战格局以及中苏微妙的大国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渐进的市场化改革也不是简单地从经济上考虑的,它是结合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进行正确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价格闯关”,也是与我们误判了人民群众期盼物价稳定的社会心理有密切关系。总之,本书跳出了“就经济谈经济”的框架,运用多学科来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给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迪。

  该书的出版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理解中国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多视野、多角度的研究也使得该书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特有的厚重感。作为长期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学者,武力研究员和他的团队长期从事新中国发展史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团队成员融合多学科知识,具有联合攻关的协作精神和能力,这都保证了他们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的研究是具有理论创新性的优秀成果。全书视野广阔、内容丰富、叙述精当、剖析深刻,是当前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的上乘之作。通过回顾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可谓字字千钧;当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之后,我想我们可以更深切地领悟“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重要含义。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助理)

  说明:本文已经发表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1期。

    1. 从“选择的历史”看“历史的选择”
    2. 中国道路与模式
    3. 以长视角与“整体史观”考察中国道路的历史选择
    4. 《中国发展道路》
    5. 书评是学术积累的重要一环
    6. 李力安:二十年风雨写春秋
    7. 人民网理论频道
    8. 吸取历史智慧 彰显交叉学科魅力
    9. 吸取历史智慧 彰显交叉学科魅力
    10. 董志凯:一部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的大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